“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从陕西梁家河村到湖南十八洞村,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扶贫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情,“花精力最多”的工作。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可以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源泉,他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同时,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思想基础,为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正是有了这样的战略定位和科学指引,近几年脱贫攻坚全面开展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才能以每年减少一千多万贫困人口的速度稳健推进。眼下,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面对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关系到我们能否以过硬质量与成色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科学文章,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方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要在转变贫困地区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尽管往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具有生态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山水文化优势,树立发展信心,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就一定能把黄土变成金。
无论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还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都是针对“穷根子”科学“开药方”的过程。目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明传承等方面转变贫困地区曾经落后的发展方式,坚持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才做什么,立足于贫困地区群众的长远利益,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绝不为干而干,不搞表面工作,把每一份资源和精力都用到刀刃上。
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在此过程中,既要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等不良作风,也要警惕好高骛远、吊高胃口的倾向。在脱贫攻坚的后半程,尤其要防止急躁症,坚持时间服从质量,不随意“早退”,不搞层层加码,在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上下足功夫,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我们要坚持以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不懈、稳扎稳打,尽锐出战、真抓实干,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