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摘帽出列的贵州省锦屏县,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场景,各类扶贫产业从少到多到大,一些天然宝贝通过结构调整变为支柱产业,带来了增收希望。
传统林区写活林文章
春分时节,在锦屏县林区,林下产业渐次铺开。林下,种下的淫羊藿、白芨等中药材以及樱花、楠木等树木已萌发吐绿;林中,杉树上仿野生种植的石斛枝条正逐渐舒展。
在这里一天能挣120块钱,比种庄稼强多了。在锦屏县铜鼓大同万亩林下综合产业示范基地,村民杨金菊已上班20多天了。最近,每天有六七百名像她这样的村民在林地务工。
锦屏县国有林场场长孙根钦说,以前林场收入主要靠按指标卖木材,林下都是荒着的;现在套种上经济作物后,产值增加好几倍。规划2.6万亩的基地已种植中药材、珍贵苗木等7000余亩。
吃饭靠农业,花钱靠林业。过去,锦屏财政是典型的木头财政,每年各种林业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0%以上。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传统林业增收越来越难。2014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801人,贫困发生率达34.29%。
拥有天然纯净的生态宝贝,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力群众脱贫?
关键要念好山字经,写活林文章。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说,近年来锦屏县探索林上种植仿野生石斛、林下种植中药材、林内石斛花采摘体验和森林旅游康养、林外稻田养鱼等,多元林下产业初步形成。
据统计,去年林下经济总产值3.68亿元以上,创建的6个示范基地带动参与农户4600多户,其中贫困户1700多户。
现代农业促就业
在锦屏县隆里盛丰农业生态园,矗立着一排排蔬菜大棚。其中一个大棚内,几名妇女正在抢收羊肚菌。
生态园负责人张华介绍说,园区流转的672亩土地在两年前还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如今建成集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家住园区附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搬迁户闵胜兰说,她去年8月起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一家5口日子越过越宽裕。据悉,园区已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贫困户4000多户、1.6万余人。
由于林区多,坝区自然成为锦屏的宝贝。如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坝区以蔬菜、优质稻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食用菌、精品水果等,亩产值年均过万元。
仅1万亩西兰花,就支付工资1800万元。今年我们还要追加投资。锦屏县两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杰说,这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亩产值2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人以上。
养殖业助群众增收
洗毛、烘毛、晒毛、分类、植毛位于锦屏县的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复工复产1个多月。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190多名工人在加工制作羽毛球。
公司经理胡兵说,作为总部四大生产基地之一,锦屏县产业园完全建成后,可实现月产羽毛球30万打,吸纳就业600人以上。
羽毛球相关产业链完全适合锦屏。胡兵说,产业链上游需要羽毛,可发展养鹅产业,中游加工生产羽毛球,下游还可发展羽毛球体育赛事,经过2年多持续培育,全产业链效应初步显现。
在铜鼓镇水冲村马台万羽生态鹅综合养殖示范基地,上万羽白色种鹅引吭高歌,20多名村民忙着投食。
村民粟安艳过去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如今在基地负责喂鹅、捡蛋、清理鹅粪等,每月工资3200元,还有450元餐补,收入比在省外打工还多。
基地运营方贵州锦屏生态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文新介绍,公司今年将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入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100余人。鹅全身都是宝,鹅肝、鹅毛、鹅肉都可利用,一只鹅价值100多元。他说,公司还把鹅苗发给农户养,保底价收购,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据介绍,锦屏去年产鹅70万羽,今年将达到200万羽。此外,全县还实施生猪、鸡等养殖项目,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3月,锦屏县实现减贫摘帽。今后,还要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产业发展提质战,巩固脱贫成效。毛有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