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的第一笔订单,发往湖北 战“疫”中,民营企业消费扶贫一举两得
发布时间:2020-04-13 18:08:22  消息来源:农视网  作者:佚名

  从一月底到三月初,彭彬顿顿都在吃小番茄炒蛋。一个鸡蛋要搭配几斤小番茄。

  其实他早吃腻了,又不好意思说,还得带头吃。

  43岁的彭彬是广东湛江那毛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那毛村种了60亩小番茄,春节期间正是小番茄采摘和销售旺季,每天都能收四五吨。这些原本销往北京、浙江、两湖地区的小番茄,因为疫情影响滞销了。村里的冷库能存25吨,眼看就要满了。驻村工作队舍不得小番茄白白烂掉,带头当菜吃。

  光靠他们几个吃能起多大作用呢?

  彭彬说:“微乎其微,杯水车薪。”

  “每天一睁眼一万多元没了”

  坏消息是组团来的。

  先是运小番茄的货车下不了高速,只能眼睁睁看着被闷坏。再是本地道路设起卡点,物流彻底停了。紧接着,小番茄采摘急需劳力,村民却宅在家不敢下地。

  对种植户来说,小番茄是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型产业。每亩需投入本钱8千至1万元。从一月到五月,小番茄基地每天都需要雇佣30多人,其中20多个在田间修剪和采摘,10多个在冷库打包、装车。

  彭彬说,小番茄的修剪、采摘和打包环节都在村里,能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疫情带来销售难和用工难导致小番茄产业陷入了恶性循环。销售难带来种植户资金无法回流,雇不起劳动力采摘,小番茄烂在地里,愈发卖不出去。

  为了不让小番茄烂在地里,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入户发口罩、反复宣传“只要保持距离,在地里劳动不用过分担心”。后来又把工钱从原来的每天100元提高到120元,来务工的村民才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几十个。

  小番茄每天源源不断从地里收上来。那些存不进冷库的小番茄,一部分被制作成肥料,一部分被当成饲料。

  “从人吃的突然变成牛羊吃的。”彭彬很心疼。

  最吃紧的时候,村里的小番茄基地几乎发不出村民的工钱。算上工人的工钱、肥料和包装费用,每天一睁眼一万多元就出去了。而疫情之前那毛村两三天就发一批货,每批有2万多元的产值。

  “这太可怕了。”彭彬说。

  后来,原本日结的工钱只能改成了每星期结,最终又变成月结。

  其他人也着急。

  村干部看着满仓的小番茄直摇头叹气。一些沉不住气的村民说,“完了完了,小番茄不行了”。一些好心的村民安慰他们,“太不容易了,要不就算了,疫情过了再想办法”。

  疫情给种植业带来的不幸是相似的。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的一家合作社负责人杨成林告诉记者,因为高速公路封闭、找不到货车司机和批发市场关闭,合作社有一千万斤的沃柑遭遇销售难题。

  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当地合作社负责人李国梁说乡里有600多吨胡萝卜没法运出去。

  在河南虞城县稍岗镇,致富带头人宋伟的库里存着50吨的苹果卖不出去。帮扶的贫困户天天给宋伟打电话,问的都是有没有客户,什么时候能出货?

  宋伟心里也急,再卖不出去,积压的优质苹果只能贱卖给果汁厂了。但他只能安慰贫困户说,“疫情会很快过去的,慢慢会好的”。

  打破困局的第一笔订单

  春天的消息来得比他们预想得都要早。既让人喜出望外,也让人措手不及。

  2月16日,宋伟在电话里通知帮扶的贫困户说,订单来了,积压的30吨全要。单子要得急,赶紧来帮工。

  2月18日,在吃了近20天的小番茄炒蛋之后,彭彬终于接到第一笔大订单——5吨小番茄,外加10吨的茄子、青椒、青枣等蔬果。这是疫情发生以来那毛村接到的最大一笔单子。

  2月25日,杨成林也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要采购15吨沃柑。几天之后,同一个电话又要了两批果子,分别是10吨和27吨。得到通知来复工的农户杨春尊说,“在家闷坏了,也没收入,现在终于可以上班,能给湖北送去春天的味道”。

  彭彬说,这是打破疫情困局的一笔单子。

  接到这第一笔订单之前,那毛村的小番茄基地几乎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如果没有这笔订单带动“销售—雇工”的良性循环,连工人都请不起了。

  “难的时候,每一笔订单都重要。”杨成林也认为,这笔订单不仅是增加了销售量,更给了合作社成员信心,让他们撑到交通恢复、订单回暖。

  这些订单都要求几天之内发往湖北,它们都来自碧桂园集团。

  疫情发生以来,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开展“保供给,防滞销”采购专项行动,通过采购大批农副产品支援湖北,推进企业和各扶贫基地复工复产、农户春耕备耕,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而疫情期间完成这笔订单并不容易。

  光是找愿意去湖北的货车就费了一番功夫。进湖北一趟得隔离14天,找的司机要求14天隔离期也得补偿他的误工费。运一趟小番茄最终花了3万多块钱,司机的误工费比运费还高。

  彭彬说:“钱是碧桂园出的。”

  如何保证质量也是问题。平时那毛村发车到武汉,40个小时不到。而疫情期间沿途需要频繁打开冷库抽查,80小时可能都到不了,小番茄品质受影响。为此,彭彬提前将原本的纸质包装改为泡沫箱,以应对转运和发放过程的丢掷,同时在包装内侧附上吸水报纸和海绵,控制运输过程中的保水保温,保证小番茄质量。

  杨成林接到订单时除了卖不出去的果子,其他的几乎都缺——缺货车、缺工人、缺包装箱,就连果子还在树上挂着。

  然而,在接到订单的两天之后,货车装满了包装好的沃柑,还提前半天出发了。

  这笔订单是抢时间抢出来的。货车是加价请的,包装箱也是加钱赶制的。而好不容易请的30多个工人连着加班两天,才完成了本该是七八十个人的工作量。

  考虑到封城之后湖北一些地方生活物资紧缺,杨成林说,一边联系办理通行证,一边就让司机先上路。而等司机快进湖北了,通行证才办好。

  幸运儿不只有他们。

  据介绍,截至3月10日,碧桂园已采购来自全国18省47县的164款合计1614.35吨扶贫农产品,分批送往湖北13个城市的150多个社区、共10家医院、15个指挥部,超20万户居民受益。

  最艰难的时刻熬过来了

  疫情的影响超出了彭彬的预估。

  最初,他以为疫情到元宵节怎么也该结束了。到那时,湖北、浙江、北京的订单自然就恢复了。

  碧桂园的捐购订单只能解一时之困,却不是产业发展长久之计。彭彬把目光瞄准距离更近的大湾区。一方面开展村企合作,主动接洽新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学着直播“带货”,对着镜头大声吆喝。彭彬参加了六七场直播,如今也成了不大不小的网红。

  其实那毛村的冷库里现在还是满的。只是随着物流畅通,电商回暖,两三天就能循环一次。彭彬也用不着顿顿小番茄炒蛋。

  然而疫情的影响已经造成。和以往相比,那毛村的小番茄生命周期缩短了半个多月。

  疫情期间,为了不让地里的小番茄长得太快,那毛村的小番茄基地在本该大水大肥的时候有意控水控肥。这意味着原本5月才结束的采摘期提前至4月10日前后就收尾了。

  彭彬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今年小番茄账面浮亏是肯定的。但是小番茄基地里村民的务工收入一分钱没减。

  经此一“疫”,那毛村不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客户资源和新的销售渠道,也培养了懂电商的农民队伍。更让彭彬对未来有底气的是,村民看到基层干部对抗疫和产业发展这么拼,会对基层干部更支持。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熬过来了。

  宋伟希望继续和碧桂园合作。接下来,他打算延伸苹果产业链,同时新建冷库,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如今,杨成林也已经把滞销的一千万斤沃柑销售完了。在下一个收获季之前,他打算让自己“多几条腿走路”。现在的销售主要靠批发和商超,但并不足以应付疫情带来的市场风险。这个42岁却已经从事了20年农业的“老农”,如今想尝试预售和直播“带货”这些新玩意儿。(记者 张典标)

  (作者:张典标)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