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在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四角岭村,德程农场场主耿洪强正在玉米田里操作植保无人机打药。只几分钟,无人机飞过十几亩玉米田,完成了喷洒作业。
耿洪强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十几年来陆续流转了750亩土地,实施规模化种植,但他最在乎的却是一些“小账”:同样是一天收割一百亩地,以前需要5台收割机、3辆卡车,8个人按照人均每天300元工资结算,人工费支出是2400元。现在采购了更先进的收割设备,两个农机手就能全部完成,即使工资涨到人均400元,也不过是每天800元。
到了防治病虫害的时节,农场需要雇人打药。以前用喷雾器,一人一天不过能喷十几亩,现在用无人机作业,一天完成400亩。
“我从2004年开始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从2016年开始稳定盈利。这些省下来的人工费,就是农场能够挣到钱的关键。”耿洪强说,不只是我会算账,村民对种地这件事,也算得明白着呢。料理一亩麦田,要断断续续耗费一个人六七天,用这些时间外出打工,挣的钱怎么也比地里的产出高,还不用忍受风吹日晒。
2004年,耿洪强流转了村里的50亩土地,采购了收割机,开始探索规模化种植。目前,耿洪强的德程农场已经流转了750亩耕地,同时还代管着周边500余亩耕地。
在土地流转费方面,耿洪强也动了不少脑筋。一般的承包模式,是按照一亩地一年几百块钱支付,德程农场却按照每亩地一年500斤小麦和500斤玉米来支付。由于每年的粮食收购价有波动,这就相当于是农场和村民共担价格波动的风险与收益,但每亩地为村民带来的年收入可以超过一千元。同时,国家发放的土地补贴也是直接给村民。
在耿洪强看来,种粮大户要想挣钱,有两个秘诀,一是提高机械化程度,二是掌握先进农业技术。
2015年,大旱,为了保住地里的收成,每天需要雇人给地里浇三次水,那一年德程农场仅在人工费上的支出就超过了25万元。年底盘算下来,总共亏了30万元。
2016年,耿洪强狠狠心,花费200万元购置了无人机、烘干机、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将人工费极大地压缩了下来。现在长年在农场工作的村民不过5人,控住了人工费的支出,德程农场近四年每年的净利润稳定在20万元左右。
积极拥抱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是德程农场盈利的重要依仗。
2012年时,省农科院的一位专家在德程农场实验玉米密植技术,将每亩种植的玉米株数从2000棵提高到5000棵。当时村里有人见到试验田里种得密密麻麻的玉米苗,还专程来劝他不要拿着一年的收成开玩笑。等到实验成功后,产量近乎翻番,周边村民争相前来学习。
从2016年起,耿洪强开始为袁隆平种植水稻试验田。去年10月,耿洪强试验田再获丰收,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147.1公斤,创超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示范普通生态区新高。
当年种100亩地,每年支出的人工费是20万元左右,现在每年种植750亩地,人工费差不多还是20万元。探索规模化种植16年,耿洪强得出这样的经验:种大田,“慧”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