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伙儿提个醒儿,别乱串门了,上谁家谁也不待见你。”“红事延办,就是拖延办。白事简办,就是简单办。”……春节假期,从城里回老家过年的孙好,刚拐进大兴区榆垡镇太子务村路口,就被大喇叭里传出的疫情防控“土味儿广播”吸引了。
停了车,孙好把手机伸出窗外录了一段音,分享给城里的同事。“他们都是太子务村大喇叭的粉丝。临放假,特意嘱咐我,到村里一定得录个现场版。”孙好说,凭借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太子务村的“土味儿广播”一个多月前在网上爆红,网友们都说,大喇叭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把“普通话”翻译成了“乡土话”。
细听听,大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怎么有股子山东味儿?听记者一问,孙好笑着说:“正在播音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龙,山东人,媳妇儿是太子务的。”几位在超市购物的村民也表示,这带有山东口音的大喇叭宣传,很有趣,一点儿不唠叨,让人听得进、记得住。据说,在李书记的山东老家,村干部们也借鉴了“土味儿广播”的做法宣传防疫。
李金龙今年50多岁,黑脸膛、寸头,样貌朴实,说话风趣幽默,不论本村村民,还是外村干部,都评价他“老李爱写东西,有点儿才”。他的代表作,就摆在广播站的桌面上,厚厚一摞A4纸,印的都是自己根据权威疫情防控政策创作的广播稿,大白话里还有不少令人捧腹的歇后语,比如,“乡里乡亲的住着,撵你吧,不好意思,不撵你吧,屎壳郎趴脚面——不咬人硌硬人。”每当听到这儿,村民们都哈哈大笑:李书记年轻时候是养猪大户,讲啥都离不开屎壳郎……
镇里不是传来了统一的录音文件吗,村里只需定时播放就行,太子务村干吗费这劲?李书记说,这招儿实际上也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太子务村是个住宅面积超过1000亩的大村,共有1300多户村民,还有400多人的流动人口,距离京冀交界只有不到5公里,疫情防控压力很大,宣传必须得跟上。挨家挨户通知,村两委人手不够用,用微信群发消息,老人孩子又接收不便,好在有覆盖全村的30多个“大喇叭”。“我觉得统一的录音文件有点儿‘死板’,还是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自己写稿、自己广播,效果更好些。”李书记说,一旦遇到紧急文件,还是要按照统一内容,一板一眼地用最快速度广播出去。
别看是个大村,但太子务村里干净整洁,6条主干道、100多条小胡同,看不见一处私搭乱建、堆物堆料的现象,就连临街门脸房的招牌,也都经过了设计。“两年前,村里还是乱糟糟的呢!”李金龙记得,2019年夏天那会儿,村里人茶余饭后谈论的是,“1000多户村民里,700多户有私搭乱建、侵街占道行为……”
拆除这些违法建设,太子务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得到了区里、镇里的表扬。“这里面,也有大喇叭的功劳!”李书记说。在动员村民拆违的过程中,他一改往日风趣幽默的讲话风格,讲法律法规、宣传政策一点不含糊。“标准都一样,不要抱侥幸!”放下话筒没几分钟,就有几户村民打来电话,表示愿意主动配合拆除工作,“有时候,村里的工作就是这样,需要软硬兼施。”在镇里开会时,他还向其他村干部分享了管理心得。
村民们还记得,那个夏天,太子务村展开了一场“违法建设拆除进行时”的广播直播,哪家同意拆了、开始拆了、拆完了,都实时通过大喇叭向全村通告。越来越多的村民脸上挂不住了,开始配合拆违工作……最终,隐患消除了,街道整洁了,李书记心想,“这大喇叭,还真是有大作用!”
现在,太子务村大喇叭里喊的内容涵盖又广又全,大到国家政策,小到防骗常识,冬天防火,夏天防汛,甚至哪位村民家的狗跑丢了,也能通过广播的方式,让大伙儿帮着找回来。“还有村民提议,可以定时播放一些歌曲、相声。”李金龙说,“大喇叭”已成为全村老少传递消息、危险预防和娱乐放松的服务平台。
记者手记
“大喇叭”助力乡村基层治理
曾有论文分析,“覆盖广、靶向准”是农村“大喇叭”广播的优势。但近些年,随着微信村民群等新媒体媒介的兴起,村里人司空见惯的大喇叭,好像用得越来越少了,土里土气的它,似乎不那么“高大上”。
太子务村的做法,倒是给广大农村干部提了个醒——可别小瞧这大喇叭,它可是乡村基层治理的舆论力量。有些村民这样描述“大喇叭”:只要它一响,甭管你是在家中休息还是在田间地头劳作,都可以最直接有效地了解国家大事、对农政策、应急提醒。榆垡镇政府的一位干部说,基层治理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不但要把事情和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而且更要善于用“贴心话”“大白话”,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太子务“土味儿广播”能够走红网络,正因为它用的是乡音、传递的是乡情,很容易引起共鸣。使用大喇叭的村干部们本身就是农民,天天与乡亲们打交道,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脾气秉性,最知道说什么样的话群众更能听明白、更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