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套机制、两个提升、三种模式”推进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金融支农服务创新,有效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建立“省领导领衔”工作机制,把常规农业的劣势转化成特色农业的优势
今年以来,贵州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机制,由12位省领导领衔抓好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等12个特色产业发展,高位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季度,全省农业增加值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元,同比增长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第三位。
二、提升农业投资统筹能力,发挥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管理效能
一是提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统筹能力。突出三个集中。在支持方式上集中90%以上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在支持方向上集中90%以上资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支持区域上集中85%以上资金支持贫困区域特别是深度贫困区域发展产业。突出一个创新。创新“农银企产业共同体”试点,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资金多元投入、利益紧密联结、优势充分发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突出一个转变。探索将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政策统筹实施,集中支持贫困区域特别是深度贫困区域,形成政策集聚效应。
二是提升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效能。强化职能。初步形成“农业农村部门主导、发展改革部门配合”的项目管理格局。省农业农村厅负责提出投资项目,组织项目储备,监管项目实施;省发改委负责对农业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高效能。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7亿元,集中投向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三、创新“金融支农服务试点”模式,开辟农业投融资机制改革新路径
一是创新“一县一业农担产业贷”模式,实现农担工作重大突破。贵州省农担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12.5亿元,设立10家全资农担子公司和13家县级办事处,业务范围覆盖全省,专注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优惠的融资担保服务。2018年,通过“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业务体系,银担合作准入授信突破140亿元,为627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16.13亿元,担保个数较上年增长6269笔,担保金额较上年增长98倍,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对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一县一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推出了“一县一业农担产业贷”担保产品包,以产业为抓手,从源头控制行业风险,致力于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农业项目批量放款,为580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1.52亿元的贷款担保。
二是创新“农保贷”模式,打造“财政+金融+产业”闭环链。以黔西南州薏仁、茶叶、食用菌3类特色农产品为主,全产业链引入农业信贷担保、自然灾害特色农险、借款履约保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与银行无抵押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险资直投等,共同组成“金融综合保障计划”,依托全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风险覆盖、资金融通、产业融合为一体的“农保贷”产品。截至目前,“农保贷”已为5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支农融资7345万元。
三是创新“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促进金融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创新实施主体。地方国有企业以股权投资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以实施创新试点项目为目的的特殊项目公司即SPV产业项目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实施创新试点项目。创新资金筹措。创新试点项目的总投资,以2:2:6比例构成,即地方国有企业出资20%、社会资本出资20%、银行贷款60%。创新利益联结。地方国有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在项目区内以1:1:4:4比例分配,即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10%直接分配给贫困农户(贫困农户全面退出后分配给村集体经济)、40%分配给流转土地的贫困户或农户、40%用于自身发展。创新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项目总投资的60%申请银行贷款,鼓励银行贷款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即以SPV产业项目公司为主体,以农用地经营权、生物性资产为抵押物,以土地综合性长期收益、资源沉淀增量收益、上下游资金闭环运行收益、农业保险功能、农业担保作用为增信措施。目前,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项目计划实施27个试点,累计筹集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3亿元,预计撬动社会资本7亿元、银行资金18亿元,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实现对财政投入的6倍放大。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