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绥化市各地、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很多抗疫典型。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绥化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铁打的集体由三个人组成:董博逊、王英彬、刘剑秋。仅仅三个人,从1月22日开始,到2月28日,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轮班几乎不眠不休,夜以继日,完成了5800多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核酸检测,在全省地级市中,检测数量是最多的。
这三位抗疫战士,以强烈的职业担当,忘我工作,甘于奉献,被网友们誉为“铁打三人组”。他们的事迹,经《绥化晚报》公众号刊播后,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万千网友的无数点赞。他们在一线抗疫的背后,也有他们家庭和亲人的支持与付出。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三位抗疫战士背后的故事。
董博逊:一家四口“两岸三地”过春节
“铁打三人组”组长、绥化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董博逊,今年58岁,已经在疾控战线战斗了37个年头。董博逊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抗疫战斗不计其数,但这次战疫,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大也是最难忘的一次。
董博逊的父亲93岁,生活在青冈。今年春节,像往年一样,他计划和家人去青冈,和老父亲过一个团圆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家的节日计划。1月22日晚,检验科接到了绥化市第一医院送检的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检测样本。多年养成的职业敏感,让他认识到,此事重大,不能有丝毫耽搁,立即检测!次日早,结果显示阳性。按照法定程序,董博逊当日下午即带着样本和检测结果到省疾控中心复检,结果还是阳性。这也是全省检测报告的第二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从1月22日到今天,董博逊还没有回过家,因为实在没有时间。“铁打三人组”每天要检测200个以上的样本,最多的时候检测470例。每天的工作,最早的时候是次日凌晨一两点种结束,忙的时候就是夜以继日连轴转。
说起今年的春节,董博逊说,一家四口“两岸三地”过春节。儿子、儿媳被困在了岳父岳母家,老伴自己在家守空房,而自己则始终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全市的疫情趋于平稳,老董和他的同事们也总算松了口气。对于此次抗疫,老董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他觉得很欣慰。毕竟是专业工作者,能亲历这样的战斗,是一种责任和骄傲。而且自己马上面临退休,这次战疫,或许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战斗了。老董说,用一场不同寻常的胜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一个句号,值了!
援非医生王英彬:新年的春联还躺在车里
今年51岁的王英彬也是绥化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一个多月的一线抗疫,也让他成为“铁打三人组”成员之一。王英彬也是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有着两年援非经历的医生。此次抗疫,王英彬是千里返岗,从扬州回到抗疫第一线的。
王英彬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目前在扬州实习,春节前,王英彬和爱人计划去扬州,和女儿一起过个团圆年。向单位请好了假,1月16日,夫妻俩就飞到了扬州。
那时,武汉的疫情已经开始扩散。出于职业敏感,虽远在千里之外,王英彬也始终关注家乡疫情的变化。面对王英彬的忧虑,爱人开始担忧一家人能否安心地过好这个春节。
腊月二十九,距春节还有一天。各地疫情形势开始变得严峻。王英彬想发个微信询问一下家乡的情况。但微信还没有发出,他的电话铃就响了。不出王英彬所料,电话来自单位。
家乡疫情告急,急需病毒样本检测专业人员,而单位检验科只有他们三个人具有传染病样本的检测资质。出色的职业素养,让王英彬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天他就只身乘上了厦航的航班,并于当晚回到了家乡。
从1月23日到现在,王英彬吃住在单位。为了处理大量的病毒样本,他和同事们每天最多的时候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最繁忙时,要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对于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王英彬并不以为意。他说,与援非时那些艰苦的日子相比,已经好多了。
2016年7月到2018年8月,王英彬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援助毛里塔尼亚的援非医疗队。在撒哈拉沙漠南缘这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医疗队时常要面临的危险与艰辛,让人难以想象。这次经历,让王英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家乡有难,我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王英彬说。
王英彬的妻子和女儿很担心他的安全,经常以短信、视频的方式关注他的工作,并提醒他注意安全,给他加油鼓劲。对于妻女的理解支持,王英彬的心里既温暖又感激。但有件小事,王英彬觉得很对不住妻子。
他千里返岗时,妻子为他准备好了对联、福字和挂钱,并嘱咐他回到家里贴上,图个吉利。然而,行程紧迫,疫情紧急,王英彬竟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些满是喜庆的春联福字,如今还静静地躺在他的车里。
刘剑秋:遇到15次检测均正常的复杂病例
出生于1971年的刘剑秋,是绥化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检验技师。她也是“铁打三人组”中唯一的铁娘子。
刘剑秋虽然在绥化工作,但家在哈尔滨。年三十那天,两位男同事董博逊和王英彬就“逼”她回哈尔滨吃团圆饭,但强烈的职业担当,促使她年初一早晨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和同事们一样,刘剑秋的工作充满危险与辛劳。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样,他们也是离病毒最近的群体。每天进检测室之前,刘剑秋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护面罩。一天要检测数百个样本,为了节约时间,她基本一进检测室就是一天。防护服脱下来的时候,地上常常会留一汪汗水,脸上和手腕上是面罩和防护服的勒痕。从检测室出来,还要把数据上报,写进台账。到可以休息时,天也就快亮了。
此次抗疫,刘剑秋和她的同事们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复杂的一例病例。这个病例是绥化市确诊比较早的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患者是一位高位截瘫的老人,基础疾病严重。老人和她的老伴没有绥化之外的旅行史。后来,她的老伴也被确诊,虽经全力救治,夫妻俩还是先后病亡。没有出过绥化市区的老两口是怎么被感染的呢?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刘剑秋和同事们发现,原来两位老人的外孙于洋(化名)与老人一起居住。于洋是哈尔滨至武汉铁路客运乘务组的广播员,近期有武汉旅行史,然而他的核酸检测却是阴性。不仅如此,到现在,绥化市疾控中心已经对于洋进行了1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让刘剑秋和同事们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进一步的流调,他们发现,于洋在外祖父母发病前,曾有过轻微的类感冒症状,后来自愈。“铁打三人组”据此判断,于洋在武汉旅行后,把病毒传染给了老人。因为老人体弱多病而迅速发病,于洋则因为免疫力较强而快速自愈。以致后来无法检测到病毒。
刘剑秋说,对这例复杂的病例,目前也只能做出这样的理论判断。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就不会有这个“铁打三人组”。放在平常的日子里,这三个人,和你、和我、和他一样,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不经意间,就会迅速淹没在芸芸众生里。但这次抗疫,却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在抗击灾难时的人性闪光。
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共产党员。“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这是绥化市疾控中心主任包明全对“铁打三人组”的评价。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所有优秀的共产党人,在面对危险时的集体特征!(绥化日报李海军、杨成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