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04-02 19:14:58  消息来源:农业农村部  作者:佚名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在“三农”工作期刊《海峡农业》第七期集中刊发本省9个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工作纪实,重点宣传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的新举措、新机制和新经验,内容详实、案例鲜活、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转载如下。

  

  巧念“橄榄”经 打造“福果”小镇

  ——梅溪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江南多果实,橄榄弥珍奇。千载之前,闽中大地孕育出橄榄,从此橄榄便在这扎了根,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千载之后,橄榄青翠如故,成了福州儿女的“思乡果”,也成了致富一方的“福果”。

  橄榄,是热带、亚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盛产于福州地区,早在汉朝《三辅黄图》已有记载,至今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福州橄榄种植主要分布在福州辖区内的闽江沿岸的闽清和闽侯两县。每年冬月将至,当万物渐渐披上金黄,而地处福建闽江流域下游的闽清县梅溪镇的万亩果林中仍绿意盎然,颗颗饱满苍翠的橄榄挂满枝头。

  梅溪镇橄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闽清县梅溪镇白河江自然村被誉为“中国橄榄第一村”,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47天,相对于其他闽江沿岸的橄榄种植区,更能在冻害中“独善其身”,种植橄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终年绿荫如盖、岁岁硕果累累,在长期发展中,梅溪镇绿色橄榄产业不断壮大,不但带来了生态效益,也给果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2018年农业农村部及财政部批准梅溪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财发〔2018〕13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通知》(农财发〔2018〕18号)文件精神,梅溪镇结合橄榄特色产业优势,制定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方案。据悉,一年来该镇先行实施4个项目,着力建设闽清橄榄甜榄核心产区,积极举办中国福州闽清橄榄节,强化产业强镇品牌建设,全力建设中国橄榄交易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2018年种植甜榄面积新增500亩,鼓励农户及农业合作社走“互联网+”发展模式,通过搭建橄榄电商交易平台及微视频、抖音新媒体等推广橄榄品牌,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品牌价值,累计橄榄年产量达1万吨,同比增长11.1%,年销售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20%。

  夯实产业基础,建设核心产区

  橄榄种植是梅溪镇农业重点产业,尤其鲜食甜橄榄产业基础好,其中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的橄榄不断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产自这里的甜橄榄口感清香脆爽、肉质细嫩、嚼之无渣、回味甘甜,深受广东、上海、天津和省内莆田、闽南一带客户喜欢。每千克能卖出数百元高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白河江自然村的果农张孔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棵30年树龄的橄榄树,年产可达600多斤,最多的超过800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河江一棵高产的优质橄榄树可以换回一辆小汽车。

  为让这个绿色产业持续富民惠民、高歌猛进,闽清县梅溪镇夯实产业基础,开展绿色食品标准鲜食橄榄核心产区规划及技术服务,指导建立绿色食品标准橄榄丰产栽培综合示范基地(500亩),推动基地生产橄榄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引导农户生态种植示范推广,规范果园管理与生态建设,开展橄榄病虫害绿色防控,规范基地生产与质量管理等。2018年完成橄榄产业园立项,列入2019年县农业重点项目库,对梅溪镇橄榄核心产区建设进行规划。

  同时,建立鲜食橄榄核心产区规划建设“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专家技术、研发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养闽清县橄榄创新人才,为闽清县橄榄行业发展提供助力。据了解,梅溪镇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梅溪镇橄榄行业协会签订三方协议,建立专家工作站,成立梅溪镇鲜食甜橄榄核心产区基地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及建立梅溪镇鲜食甜橄榄核心产区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机制。其中,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橄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橄榄生态果园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并对现有橄榄品种进行优化;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闽清县梅溪镇鲜食橄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科研成果尽快转为产业化。

  实施品牌战略,让“青果”飘香闽江

  梅溪镇积极创立以品牌战略带动产业发展,营造服务农业、重视农业、政策支持农业的氛围,同时通过品牌形象、品牌包装、宣传片、展览展会等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品牌销量。

  冬日的福州闽清,正值橄榄丰收的季节。去年12月22日,“万山榄阅 梅邑飘香”2018中国·福州(闽清)橄榄节在闽清县梅溪镇白河江自然村举行,活动同时举办橄榄产业高峰论坛,开启橄榄宴创意品鉴活动,一颗青果演绎“满汉全席”,活动邀请福州名厨,结合本地食材,创新推出了具有浓郁福州特色的橄榄宴,古厝橄榄虾、碧水大莲鲍……一道道创意十足,橄榄风味融合的菜品让不少前来尝鲜的群众回味无穷。

  同年,还举办了“橄悟福州,守味家乡—2018福州橄榄码上市集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通过扫码方式进行互动售卖,展示以闽清橄榄为代表的福州橄榄农业品牌发展,向市民发出丰收邀请,用橄榄丰收的硕果累累宣传福州橄榄丰收季的喜悦。

  梅溪镇党委书记陈招强介绍,橄榄是梅溪镇的优势农产品,有鲜食类甜榄,也有深加工成橄榄露等衍生产品,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近年来为梅溪镇的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镇内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产值超亿元,在市场上很畅销。

  梅溪橄榄种植橄榄历史悠久主产区品种多,品质佳,口感好。近年来深受广大市民和市场喜爱,举办2018系列节庆对于进一步提升橄榄的知名度,推动橄榄产业发展、果农增收有着重大的意义,体现了梅溪镇带领投身建设新闽清,争当排头兵,打造幸福之城的良好风貌。

  多渠道宣传,助力“青果”飘香两岸。梅溪镇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介绍闽清橄榄行业背景、专业知识、技术优势、代表性人物、经典案例,制造趣味性话题,互动活动,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展销会等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公众对该镇橄榄、蔬菜、茭白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农业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搭建中国橄榄交易网

  橄榄除了清香、甘甜的口感令人“圈粉”外,其还富含多重营养物质,据测定,每100克橄榄含蛋白质1.2克,脂肪6.55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204毫克,叶绿素30毫克,类胡萝卜素8.05毫克,维生素C38.89毫克,此外还有磷、钾、镁、铁、锌、硒、锰等微量元素。其药用价值很高,保健治病功能堪称神奇,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之功效,用于咳嗽痰血、咽喉肿痛、暑热烦渴、醉酒、鱼蟹中毒。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闽清橄榄还通过不同工艺,加工成各种各样食品,如橄榄咸、橄榄蜜饯、橄榄果汁、橄榄果酱及橄榄酒等。

  2015年,“闽清橄榄”已成为继“闽清粉干”之后的第二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年初,闽清橄榄被列入全国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了闽清鲜食甜橄榄的公共品牌的影响力。

  但如何让品牌发挥价值,让流量变现?互联网牵线搭桥。

  梅溪镇制定“互联网+”的销售计划,推动橄榄互联网营销之路,整合优化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的网络化营销,把流量导入至网上店铺,直接转化为电商销售橄榄,拓宽橄榄销路。据悉,目前与福建网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中国橄榄交易网建设合同书,橄榄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办公室场所设立三农超市旁,开启橄榄网络营销新平台。

  金树银树不如橄榄树!现今,这枚“青果”不仅是是闽清县的一张美食文化名片,也是闽清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共赢的重要载体。梅溪镇作为闽清橄榄的重要产地,以夯实基础为核心,以农业经营规模为重点,以调优结构为引领,以品牌培植为目的,立足实际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念好“橄榄”致富经。

  

  “绿色”+“生态” 建设富美产业强镇

  ——钟山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在仙游县东北部山区的钟山镇,成片的蔬菜大棚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和忙碌。每天,这里的蔬菜基地都要向全省永辉、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直供蔬菜,包括上海青、小白菜、娃娃菜、辣椒等,市场供不应求。

  钟山镇正在建设成为福建省设施蔬菜基地。距离仙游县城29公里的钟山镇,镇域面积128.7平方公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725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6342.88亩。

  通过充分发挥钟山镇“绿色”“生态”优势,这里的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目前,利农、超大、闽中、欧中4家上市农业公司入驻钟山镇,有农业生产企业2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93家、种植大户86家,建成食用菌工厂3个日产鲜菇5吨,建成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基地3500多亩。

  2017年,全镇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9.6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4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0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9元,相对于仙游县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1元高出10.2%。2018年,钟山镇被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

  以此为契机,钟山镇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特色要素,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主线,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进行产业发展谋划,激活绿色资源,促进跨界融合,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区和福建省山区型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

  立足特色 走出绿色生态发展路子

  钟山镇是仙游县北部山区富美乡村示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破解农村基层基础薄弱,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之后,仙游县高度重视钟山产业强镇建设,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钟山产业强镇项目建设领导工作。

  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钟山镇瞄准了“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主线,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进行产业发展谋划,激活绿色资源,促进跨界融合,构建以钟山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北部山区乡镇,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连片的发展格局。

  如今,钟山镇的产业强镇之路已经明晰:打造福建省设施蔬菜基地,打造仙游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地,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基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钟山镇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力争在3年内把钟山镇打造成生态产业示范区和福建省山区型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

  集聚项目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利农集团是入住钟山镇的一家上市农业公司。每天,利农集团钟山基地都要直供给全省大型商超蔬菜约10吨。

  不仅是利农,目前全镇有利农集团、超大集团、闽中、欧中等20多家农业企业在钟山发展规模种植。接下来,该镇将以水果、蔬菜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大棚建设、蔬果冷链物流建设、农业电商平台建设、蔬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建设等。

  打造福建省设施蔬菜基地。以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为核心,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水平。至2020年,全镇设施蔬菜温室大棚面积要达到4000亩,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将其打造成福建省最大的、一流的乡镇设施蔬菜基地。

  与此同时,打造仙游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地。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集聚区至少培育3-4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当数量的新型经营主体为目标,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20年全镇农业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含初加工)与农业产值比达到3︰1,将其建成仙游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地。

  如今,已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如火如荼。2018年共有12个项目,其中宏大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已完成建设;亿益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海鲜菇)食用菌生产设备购置已完成建设;九鲤百香园农场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大棚骨架建设,预计2月份竣工;引进台湾、国内珍稀果蔬苗木名优品种选育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正在进行大棚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已完成土地平整,正在进行育苗大棚建设;五湖食用菌、鹏锦果蔬、群英农业等三家业主已完成智能温控大棚6亩建设;梦仙居、丰源农业等2家企业已完成智能温室大棚3亩建设;顺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香菇生产线已完成项目建设。

  美丽升级 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

  站位新时代,钟山镇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一步步夯实前进,打造成一个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宜居、富民、和谐美丽乡村。

  在钟山镇乡村振兴样板村朗桥村内,该村依托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对23栋老旧民房外墙立面进行原创墙画彩绘;引入福建华丰集团,对村里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6处整片明清时代建筑及古民居进行修缮;30亩综合服务区及停车场第一期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也已完成,建成后可设置停车泊位400余个……随着朗桥样板村的建设完成,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得益于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朗桥村农民经营性收入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发展驶入快车道。

  田园综合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其基于特色的“田园”即为农业,关键则在“综合”,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将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基地,是钟山镇建设产业强镇的建设目标之一。通过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步伐,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形成相互紧密关联、高度依存带动的完整产业链。以九鲤湖景区为依托,培育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民俗体验、户外拓展等多种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休闲体验游、民俗风情游、山水观光游、多元文化游等风格各异的特色旅游线路。

  朗桥村就通过引进闽华农业有限公司,流转近千亩耕地,带动朗桥村贫困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开发,共吸收当地劳力27名,每月人均可增收2400元,眼下建设的由稻田艺术、植物迷宫、四季花海、环田慢道组成的创意休闲田园已初现雏形。

  如今,这里的田园综合体承载着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通过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以四季花木盛开、水果采摘体验、乡村休闲发展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驶入快车道。

  朗桥村建设是钟山镇走产业强镇乡村振兴道路的一个缩影。下一步,该镇将紧紧围绕指示要求,促进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和人居改善,着力打造样板,用典型带动引领,同步提升风貌、村落文化和村庄经济,使得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互动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太平盛世,“梅”好生活

  ——太平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本草纲目》中记载:梅花开于冬,果熟于春夏,得木之全气。由春入夏,地气渐暖,抬眼尽是深深浅浅的绿意。驱车至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河边村,再徒步1.5公里,登上海拔894米的点灯山,可观水寨瀑布群。移步走马村果园,这里种植的400多株青梅已经成熟,一颗颗果子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

  诏安县是“中国青梅之乡”,诏安青梅果形似桃,肉厚汁盈,质脆细,较之其它产区的青梅酸度更高,且当地青梅为富硒青梅,营养价值也高出很多。其果核扁圆,很适合用来酿酒或干制。太平镇地处诏安县中西部山区,毗邻广东,在诏安县第二高峰——点灯山的西北面。当地种植青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从毗邻的红星乡引进青竹梅和白粉梅良种,从广东普宁引进“红梅”良种,逐渐扩展种植到全镇各村。上世纪80年代,太平镇青梅种植开始走上商品化大规模发展之路,成为太平镇的支柱产业。从2012年开始,太平县打造富硒青梅综合产业。利用当地优质的富硒资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营销推动,加快了产业聚集。近年来,太平镇通过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强化青梅产品的创新研究,提升了青梅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走深加工、打造品牌的高端路线,促进太平青梅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青梅种植、研发、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太平镇园林水果86095亩,山地育林面积达16.2 万亩,其中青梅种植面积54000亩,青梅产量4.5万吨,农业产值19000万元,走上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走马观花 造美景的“生态果”

  近日,记者来到诏安县太平镇走马村青梅品种观光园工程施工现场,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冒着小雨施工,搬运观光园中凉亭所需要的建设材料。据了解,在今年一月,太平镇开展“太平梅满,硒望无限,走马观花,点灯逐梦”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走马观花、点灯寻梅——大型户外徒步活动、梅好食光、相约太平——美食展等等。游客们畅游山水,听瀑赏花,好不惬意。不仅仅是外来游客,太平镇人的闲暇时光也多了许多去处。在过去,进了城才能逛公园,如今太平加油站后有“梅满公园”,白叶峰头岭有“龙湖公园”、走马村口有“富硒溜溜园”、新寨有“闽台生态观光园”。太平人在家门口就有休闲、游乐场所,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太平县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青梅产业为支撑,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主题鲜明、形态优美、生态宜居的硒梅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2018年,太平镇共实施8个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5155万元。其中包括河边村、雪里村青梅观光果园升级改造项目、麻寮村青梅标准化现代果园建设项目、青梅品种观光园建设项目、荣华青梅深加工二期工程项目、景扬食品有限公司青梅精深加工改造项目、梅满公园、青梅产业公益标志设立项目、培育壮大青梅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果园的生态进行治理,变荒园为新园,开辟园内小径、铺设排水管道等等;完成公园、观光园的绿化、美化,引进全国56个品种的梅子,合理种植悉心栽培;完成生产设备的引进、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太平镇不断加强特色产业建设,配齐产业基本配套设施,塑造良好的形象,打造特色品牌。青梅品种观光园总面积20亩,种植56类青梅品种并设立介绍标牌,方便游人了解、学习。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升太平镇青梅产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成为太平镇青梅产业招商引资的有力拉手,增加产业化强镇的综合实力。同时,观光园也将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成为太平镇观光旅游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陈出新 谋发展的“智慧果”

  “青梅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更是我县发展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青梅产业对我县的重要意义。”诏安县长洪泰伟如是说。正值青梅上市期间,洪泰伟一行先后深入太平镇雄鸡村、红星乡石楼村,实地察看了青梅收购点,与果户和收购商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今年青梅收购价格、产量及销售等情况。

  为保障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在组织上,太平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第一、二、三产业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农业产业强镇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审批、管理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资金。成员由党政办、农技站、经管站、水管站、林业站、土地所、建设所、环保所等所站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下设3个项目组,分别负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具体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通知具体抓,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验收、资金拨付等工作。优化为民办事效率,不断健全和完善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入驻,支持青梅企业整合重组,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有效传递市场投资信息,协调解决反映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遇到困难,为青梅企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太平镇还大力推动企业通过农业订单带农户致富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发展“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订单生产方式、“公司+基地”的生产模式,以龙头带基地、以龙头带农户。结合青梅种植分布情况,积极探索总结农户以土地入股、以果树入股、以技术入股、以劳力入股为果农提供苗种、培训种植新技术、宣传市场信息、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等利民措施,激发农村青年创造创新活力、吸引农村优秀的青年在农村创业兴业。对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扶持的主体:诏安荣华食品有限公司和诏安县景扬食品有限公司,要按照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5‰的资金数额分别捐赠给麻寮村和景坑村作为村财收入。同时,对该村农户青梅的收购价要以高于市场收购价的0.2元/公斤对农户的青梅进行收购。

  脱贫致富 奔小康的“致富果”

  太平镇的荣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称重、打包、贴标签、码放——员工们在流水线上熟练地忙碌着。公司的梅满天下品牌主要经营干湿梅、调味梅,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年出口额3.5亿元;2018年研发量产的青梅酒主销国内市场。公司员工450多人,来自贫困家庭的近300人。董事长田雄杰说:“每户贫困家庭只要有两三人到青梅企业上班,家庭收入每个月就能稳定在万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只要两三年,他们就可以跟贫困告别了。”

  荣华食品有限公司的青梅收购点,每逢采摘季就热闹非凡,当地果农纷纷用摩托车运载一袋袋刚采摘的新鲜青梅前来销售,经过磅挑拣后,一颗颗绿油油的青梅通过传送带传送上车。为了确保生产原料,公司加大青梅收购力度,延长收购时间,每天收购量可达二三十万斤,收购周期将持续1个月左右。为进一步增加果农的收入,太平镇与辖区的青梅加工企业达成青梅最低收购价,每斤设定1.6元的保护价,有效避免恶意竞争情况的出现;并及时向果农发送行情信息。最低青梅收购价的保证和温馨的指导短信不仅提高了果农的收入,也进一步提高了果农种植青梅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为太平镇建设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打下坚实的基础。脱贫致富是关系百姓民生的要紧事,太平县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青梅产业,以青梅种植技术扶贫、青梅产业扶贫、青梅乡村旅游就业扶贫等方式脱贫。针对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安排青梅相关劳动机会,提供人才培训等服务,实现“人人有手艺,家家有收益”的美好愿景。

  太平镇现在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1家,县级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其中青梅生产企业4家)。荣华食品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益食品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佳泰食品和荣祺食品是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规模以下青梅加工企业40多家。

  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中流砥柱,有利于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提升福建诏安县整体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面貌,以实施《诏安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青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诏政综[2017]36号)文件为契机,以发展青梅精加工为重点,太平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对于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对于发展前途好、信誉度高、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融资信贷和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场的发展壮大,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培训。

  “万花取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青梅产业已经成为太平农业的“当家花旦”,并成为果农增收的主力渠道之一,太平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青梅功不可没。通过发展旅游热点,培育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日本先进的青梅栽培管理模式,加强对果农的科级培训与示范带动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助力太平打响“富硒健康青梅”品牌形象。以福建溜溜梅富硒青梅产业示范园、福益“梅博园”、梅满天下三个青梅示范园为基础,结合闽台高优农业合作示范园、榕城万亩松生态农业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为提升产业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产业强镇的实力进一步引领乡村振兴。

  

  崛起“地瓜小镇” 成就香甜产业

  ——林坊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连城地瓜干真是价值连城,不但品种丰富,品质、品相也很棒!”在连城县莲峰镇步行街敦香土特产店,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红心、紫心地瓜干系列产品,让一群来自外地的客人赞不绝口、纷纷选购。

  说起福建连城县,就不得不提让这个小城镇名声大噪的明星农产品——“红心地瓜干”,作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地瓜干几乎成为连城的代名词。据史料记载,连城县盛产地瓜,农家土法晒制地瓜干,已有300年历史,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早在100多年前,宫廷御厨就曾把连城地瓜干制成宫廷宴席上的上乘名点——“金如片”。在这片红土地上,地瓜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园区建设等措施,已发展成该县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从事地瓜种植、地瓜干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口达13万人。全县种植地瓜面积10万亩,年产值8亿。民间流传着“十万农民种地瓜,两万农民搞加工,百支队伍闯市场,一条地瓜富半县”的说法。“连城红心地瓜干”中国驰名商标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39位,品牌价值达33.21亿元。

  福建地瓜看连城,连城地瓜看林坊。林坊位于连城县西部,是“连城红心地瓜干之乡”。全镇地瓜种植5000多亩,有6家大型地瓜干加工厂,所加工的地瓜干色泽桔红鲜艳、质地软韧、富含维生素A、B和胡萝卜素,风味殊绝著称。近年来,林坊城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富有特色的西城新镇,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生态经济带富民,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建设工业强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产业富民工业强镇之路。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连城县林坊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连城县林坊镇立足林坊镇地瓜产业优势,围绕将林坊打造成为“中国地瓜小镇”的建设目标,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设宗旨,紧扣“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民风正”的发展思路,按照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林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壤及气温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生长,素有连城的“粮仓”“果园”之称,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而林坊乡又是连城红心地瓜的主产区,地瓜产量和产值占了全县的近一半,据统计2018年地瓜产业产值达7.1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7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该乡90%以上的农民从事地瓜的种植、加工、销售。

  集思广益,共绘产业强镇蓝图

  为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林坊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相关所站及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挂钩责任制度,每个重点建设项目安排1名镇领导和相关所站负责人挂钩,明确工作职责、建设任务、序时进度。相关领导、负责人多次深入林坊镇实地调研,就土地流转、地瓜种植、产品加工、链条延伸、市场营销、利益联结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并邀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退休干部、社会贤达等代表和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思路。发放农业产业强镇征求意见表200余份,收到可参考意见20余条,为林坊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镇村联动,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产业强镇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意义、目标和内容,提高公众认知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共建农业产业强镇氛围。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产业壮大

  立足镇情,全面发展。在全面分析林坊镇在地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建设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共实施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 10450万元。采取“分区建设、逐步完善”的发展思路,在突出“以农为本、创新驱动、生态友好”基础上,统筹布局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板块,即地瓜高优种植示范区、地瓜精深加工示范区、地瓜产品营销中心、地瓜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二区二中心”的功能格局。通过实施地瓜脱皮、仓储物流、包装印刷、设备生产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地瓜+旅游、地瓜+康养等“地瓜+”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营养、安全、方便、实惠得多元化地瓜主食及研发地瓜藤、地瓜皮、地瓜渣、地瓜废水废气等新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地瓜产业附加值。

  培育良种,建设地瓜高优示范区。通过建设3500亩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及种植过程机械化、智能化,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地瓜种植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为全县提供优质鲜地瓜,并起到引导示范推广作用。据了解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种性退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户,为解决这一问题,林坊镇通过建设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为全镇乃至全县地瓜基地提供优质安全的脱毒种苗,培育高产、高品质地瓜。目前福建紫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已投入生产,济薯26脱毒苗已向市场投放。

  技术升级,打造地瓜产业精品。大力发展地瓜干精深加工和工厂化生产,林坊镇引导鼓励地瓜干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地瓜产品附加值。如建设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等。据悉,连城红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紫老虎食品有限公司、连城县福农食品有限公司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的主体厂房已基本建成。

  由于地瓜干加工后的废水经过一定时间浸泡,特别是经过太阳暴晒后,水质容易变黑、发臭,尤其到了夏天,群众意见更大,企业只能经常停产、减产进行整顿治理。农民要致富,但是致富产业应该绿色发展。2014年,连城全面启动地瓜干污水治理,相继出台整治工作方案、奖惩机制。两年后,连城再次出台《地瓜干生产加工小作坊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入治理地瓜干污水。林坊镇一面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禁止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开工生产,一面积极推动当地地瓜干加工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连城县雄鑫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统一废水废气处理项目,已完成第一期工程,日处理废水1500吨,已投入生产。

  提升品牌,构筑地瓜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集品种苗圃观赏、种植模式休闲、地瓜美食品尝、产品展示展销、地瓜文化鉴赏于一体的薯世界博览园,使地瓜产业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结合,丰富全域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并在广泛收集、整理地瓜品种、栽培历史、加工历程、农耕文化以及地瓜文学作品等的基础上,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实物、三维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地瓜文化宣传,打造地“瓜主题公园”。

  优化平台,助力产销更便捷。通过建设地瓜产品营销中心、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建成集“管理服务、物流配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展示展销平台,提供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价格信息、展示展销等服务,拓展市场营销,在农业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及技术信息,发布镇域内优良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地瓜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此外,林坊镇十分注重产学研技术合作,并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大科研院校和专家教授。依托本土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实现地瓜脱毒苗培育、种植、加工等技术全覆盖。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先后推广普及“济薯26”“龙薯9号”等优良品质的地瓜品种。有力促进了地瓜生产技术进步和品质效益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引进及培养了一批地瓜种植及加工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五新”技术培育,完善该镇地瓜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

  创新机制,实现农、企多赢局面

  林坊镇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镇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建立健全地瓜干加工龙头企业与种植经营主体需求对接机制,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以群众增收为目的,鼓励群众将资源、资金、劳动力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中,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保底效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种植大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将上级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络机制相挂钩。要求地瓜干加工企业与地瓜种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地瓜收购最低保护价,如遇市场价超出保护价,超出部分由企业与种植经营主体均分。支持龙头企业为地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

  此外,林坊镇积极统筹整合现有各类资源,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集聚投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向林坊镇域内,带动产业发展。落实林坊镇内优惠扶持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优化服务,为林坊镇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结合精准扶贫,由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发起,成立由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参加的地瓜产业创业联盟,开展管理协作、技术协作、销售协作和品牌协作,实现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双赢”。如今,地瓜产业作为林坊镇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仅吸纳劳动力从事地瓜种植、生产和销售,解决就业问题,更是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脱贫产业。

  “一根地瓜富半县”的传奇仍在林坊镇继续书写,甜蜜的产业让农民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来社口,品茶镇美学

  ——社口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社口镇坐落在白云山东麓,背倚梨兰山,面对长溪水,位于福安市西北部。年降雨量1700-2050毫米,年均气温 17.9℃,年均日照时数1740小时,无霜期可达272.2天。境内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在茶山拾级而上,沿阶尽是半人高的茶树,嫰梢上饱满的芽头,都是制作顶级工夫红茶的优质原料。一开春,这里褪去云雾间的缥缈,溢满尘世的烟火气,来来往往的茶农穿梭其间,熟练地将一筐筐刚采摘的鲜叶送往山下。这里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从唐代的“比屋皆饮”到宋代“斗茶”习俗的盛行,直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当地茶文化源远流长。

  健全领导机构,规范项目建设

  社口镇是中国“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村民世代以茶为生,茶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全镇共有茶园面积4.2万亩,户均6亩,涉茶人员2万多人;2015年全镇干茶产量3500多吨,产值2亿多元,素有“闽东茶叶之乡”的美誉。2018年8月,社口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福安市委、市政府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茶业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及社口镇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农业产业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社口镇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对应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工作人员队伍,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带领近2.8万社口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目标要求和社口茶镇的突出特点,发挥坦洋工夫品牌、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等优势,以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依托,产学研联合打造全国一流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茶科研文创、茶加工贸易、坦洋工夫文化产业”的三大茶产业园,加快社口镇茶产业在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在国内外享有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强镇,力争到2020年全产业链覆盖超过60%。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社口镇刻不容缓地进行工作安排。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强镇工作部署会,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了《建设“坦洋工夫”优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实施方案》《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方案》《休闲茶庄园建设方案》,并要求各经营主体、企业按照要求时间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施建设,同时市政府还要求主管局、财政局等部门对示范建设补助项目进行监管、绩效评估,要求各项目单位对建设规范、资金使用、内业档案建设等方面严格按照程序执行。由于原先报送的材料绩效目标不够细化、明确,社口镇在2018年12月21日召开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培训会暨茶叶产业发展研讨会,对社口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和茶叶发展做了专项部署,并对强镇项目绩效目标做了调整和细化修改。

  主抓示范建设,带动融合发展

  社口镇以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茶业产业长期、深化、融合式发展。2018年主要以示范建设为主,按照“一谷两溪三园四区”的规划布局。集中补助301省道、x952县道周边连片的规模企业,将吉洋、社口、坦洋连线的千亩茶园,改造为坦洋工夫城、茗科茶业、俞思西茶业、林芝茶业四大坦洋工夫优质原材料基地,采取企业与合作社共建模式,各区域以体闲茶庄园或新型茶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核心,带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相关的茶产业链延伸完善,区域茶产业体系初步显现。

  一二三产业融合呈现良好态势:第一产业,建设优质原材料基地,采取企业与合作社共建模式,对原有茶山进行改造,采用机械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实施无公害管理。“坦洋工夫”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至2018年底,茗科茶业210亩、坦洋村470亩、农垦集团1070亩、林芝有缘茶业200亩茶山已按照《建设“坦洋工夫”优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改造,采用机械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实施无公害管理,将在2019年的茶叶生产中显见效益,带动周边茶园联动发展。

  第二产业,新建具有茶叶精深加工及综合生产能力的新型茶业生产主体。以茗科、林芝、俞思西企业为代表的新(改)建茶叶精深加工厂将相继投产,极大促进茶叶精深加工生产能力,目前,茗科公司已经以近千万元收购社口镇传统茶叶加工企业福特茶业有限公司,强强联合之后,将原福特茶厂生产线进行改造,新增年产900吨茶叶的生产线一条。林芝企业新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一座,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新增茶叶生产线一条,目前已封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俞思西企业建设新型茶叶观光工作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预计2019年1月开工。

  第三产业,着重生态观光、休闲茶庄园等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社口嘉地,钟灵毓秀,溪涧穿村,山峦绕舍。特色风情畲寨、千亩生态观光茶园以及赤岩山、仙洞顶、天乾丘、猴头山、天狮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坐落于社口镇北部的茶叶研究所,是全国最早的茶叶研究机构之一。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社口创建了我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机构,现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是全国唯一拥有多名国家茶叶体系岗位专家的省一级茶叶研究机构。研究所内征集、保存了国内外450个茶树品种、2950个种质,堪称“茶旅大观园”。近年来,社口镇着力推动茶业与旅游业“联姻”,在现有78家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省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泰春茶业、林芝茶业、茗科生态农业等一批集茶叶种植基地、茶叶精深加工、茶叶销售、休闲养生旅游于一体的现代新型茶业主体——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融合发展、互惠共赢。在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中,该镇茶园建设积极链接其他业态模式,比如,茶园+摄影基地、茶园+养生、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推介……

  把握文化特色,沁茶香创新收

  从社口镇出发,傍山缘溪而行,跨龙凤桥、真武桥,就能到到达桂香山下这个风光秀美的村庄——坦洋村。坦洋村群峰环抱,罗如屏列,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面积3200亩。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武夷有岩茶,坦洋则以出产工夫红茶为主。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2019年1月,坦洋村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坦洋村沿桂花溪而建,主街道就有店铺60多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到茶叶采收的季节这里便是商贾云集,好不热闹。

  社口镇坦洋村发挥“坦洋工夫”发源地独特禀赋优势,“茶园+”让资源活起来,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钦经营怡品香茶叶企业,他开设了“坦洋工夫”红茶作坊,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红茶制作工艺。“以前,我们茶厂只有生产这个环节。村里发展旅游业以后,‘茶园+’让游客到了我们这里可参观、体验、游玩,促进了‘坦洋工夫’的销售。现在,茶厂产品销路不愁,一年能多赚近10万元。”李钦说,“下一步,我们还要把村集体的400亩茶园发展成茶业生态观光园,力争申报3A级旅游景区,与白云山景区对接,打造‘坦洋工夫’茶旅文化特色村。”

  坦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的党建联系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围绕坦洋村进行建设也是社口镇茶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要点,目前,坦洋古街(下街部分)改造已按计划完成,展示馆已完成改造提升,电子商务中心已初步建成,俞思西坦洋大世界茶业观光园正在建设中,已完成进度20%。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引导茶叶产业深度、广度发展。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新路子,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求示范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加强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共享度,充分发挥品牌带给农业的经济效应。与茶科所携手推进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优质茶产业资源开展技术人才培训及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通过技能培训、斗茶赛,挖掘制茶能手、经营能手、种茶大户,壮大高素质茶业人才队伍。

  社口镇作为福安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如何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进步?如何起到产业化强镇的示范模范作用?党支部书记叶长寿说:“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抓住三个要素: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这三大要素,正是以茶乡生态、茶园生产、茶人生活为核心组织的要素,形成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茶镇美学’。”

  

  产业带动乡村美

  ——五里街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炎炎夏日,瓜果飘香。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的名优水果采摘基地里,初熟的水果挂满枝头,引来许多游客挎着果篮体验采摘的乐趣。

  素有“金埔头”之美誉的埔头村,是五里街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埔头村立足原有生态资源、人文历史和农业产业优势,致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全力建设美丽、富足、宜居的“产业带动型”美丽乡村。

  埔头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是五里街镇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位于永春县城西北的五里街镇,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五里街镇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

  2018年,五里街镇被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永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立足区位、人文、产业优势,五里街镇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与传统村落、白鹤拳特色文化结合,发展城郊特色休闲农业,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农业产业强镇,打造成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成为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田,推动永春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18年度,五里街镇共计整合省级农民创业园、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全力补齐一产基础设施短板。

  高标准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在位于五里街镇埔头村的冠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大棚里,一套标准化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农业设备分外吸引人眼球。通过智能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设备可自动采集温湿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浓度等数据,并发送到管理员手机或电脑上,实现实时监控。只要打开软件轻轻一点,喷灌、调节温湿度、开关大棚全部都能实现远程控制。

  以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是五里街镇夯实农业基础的一个重要手段。朝着产业强镇目标迈进,五里街镇着力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夯实一产基础。

  永春芦柑,当地农业的特色产品。五里街镇全力振兴永春芦柑产业,完成绿源柑桔苗木繁育场设施网室提升建设,完成道路硬化6公里、蓄水池10个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和现代化农机械,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全力建设1500亩永春芦柑高标准生产基地,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初步完成1个智慧芦柑示范基地建设。

  在水果种植的基础上,五里街镇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埔头村已建设红心火龙果、红心柚、百香果、妃子笑荔枝、草莓、香水柠檬、台湾芭乐等名优水果采摘基地500亩,并全面进行提升,建设了旅游公厕、停车场、游客采摘服务中心等设施,完成2公里采摘道路拓宽硬化,极大完善了采摘园的配套设施。

  在五里街镇吾东村,天马山生态农业园300亩设施蔬果园、鱼菜共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以设施果蔬、设施渔业、鱼菜共生等现代农业为核心,建设集农事体验、特色餐饮民宿、农旅文创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现已完成40亩设施大棚建设并投产投用。

  同时,五里街镇加快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全力打造15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全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一品一码”追溯试点工作,完成4家示范企业建设。

  在夯实一产的基础上,五里街镇着力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探索农产品绿色、安全保鲜加工技术,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

  福建省春江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与果蔬生产基地结合,开发蜜饯、果汁等特色产品和旅游伴手礼,并深挖企业文化,打造工业旅游点,延伸产业链条。冠菌现代农业完成净菜包装车间370平方米和生产线采购,将进行安装调试。同时,通过本地果农结合电商平台和品牌建设,实现精准营销,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和品牌影响力。

  三产融合壮大乡村产业

  走进五里街镇大羽村,林木葱茏,花果飘香,走在其间,犹如置身天然的氧吧。在尽情领略清净山林的如诗风光之余,烹茶赏景,斗诗论拳,乐趣颇丰。

  作为永春白鹤拳的发祥地,大羽村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拳社遍及市井乡间,闻名海内外,是“中国特色村”“福建省生态村”。近年来,五里街镇在打造产业强镇的过程中,不断加快三产融合,培育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与传统村落、白鹤拳特色文化结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大羽村便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如今,五里街镇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力推动大羽市级特色村和埔头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大羽村完成3公里路道路“白改黑”工程,并正在建设2处停车场,成功引入台湾团队落地辅导和投资合作,致力打造市级特色村;埔头村完成1处停车场建设,正在建设1处旅游公厕,正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同时,积极推动创建农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其中华民旅游利用“鸟巢”球型智能温室建设“田园夜市”夜游项目已完成设计并着手改造。

  五里街镇还招引了泉州中旅在五里街镇开设营业服务点,着手开设乡村旅游线路,促进五里街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产业化成就富美乡镇

  如今,五里街镇的产业强镇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数量指标方面。2018年度,五里街镇共计整合省级农民创业园、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资金整合力度较大,4000亩标准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重点培育经营主体30个,其中冠菌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场,泰丰生态农业和绿耕耘农业入驻天马山生态农业园并实现部分投产,生产经营主体实力不断提升。

  质量指标方面。冠菌现代农业建设净菜包装线,农产品加工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大羽村和埔头村倾力打造市级特色村镇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道路改造、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建设,极大完善了乡村旅游设施,休闲农场建设旅游公厕、采摘服务中心和道路拓宽硬化工程,休闲农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大羽村还作为省乡村振兴现场会调研点。埔头村利用传统村落优势引办2个私人博物馆,台湾团队落地大羽村建设功夫画坊和美食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活跃。

  经济效益方面。经初步统计2018年度五里街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长和农民增收幅度均不低于10%,实现了稳步增长,五里街镇休闲农业品牌效应明显增强,辖区内大羽村和埔头村乡村旅游已成为厦门泉州等周边旅行团周末永春乡村旅游的必经地,辖区内如天马山芦柑基地、裕嘉水果农场、春天草莓园已成为城郊采摘地标,更有七匹狼国际高端野奢度假酒店项目成功落地五里街镇。

  生态效益方面。由于五里街镇致力发展成效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随着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绿色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社会效益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在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探索上更加深入,如筹划成立五里街镇休闲农业旅游协会和合作社,整合辖区内所有农业企业、旅游公司、明星导游、种植大户、普通村民等为一体共谋发展。天马山生态农业园等多个大型企业的落地建设,极大带动了农民就业率。

  

  小镇起春风 处处皆好景

  ——东留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在东留镇小溪村的李花长廊,茂盛的李子林,棵棵李子树都硕果累累,个个李子形态饱满圆润、挂满枝头,点点青绿装点出了美丽乡村的盎然秀色……

  东留镇位于龙岩市武平县西北部,境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是武平县商品粮主要基地和重点林区,常以“李花怒放一树白”的美景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2018年,东留镇入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该镇被定为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单位以来,按照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要求,围绕推动一二三产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目标,立足东留镇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精心制定了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区、农产品加工贸易区和冷链、电商物流服务链条“三区一链”发展格局。

  提质升级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东留乡素有“水果之乡”“花卉之乡”“蔬菜之乡”等美誉,环境优美、山水秀丽、风光宜人,东留镇打造农业产业强镇,以发展特色优势水果、花卉产业为主,全面提升花果产品品质。通过培育标准示范果园、花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据了解,2018年该镇主要围绕现代化标准果园项目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规划建设野生花卉基地项目、现代化标准果园项目,包括返乡产业园建设、标准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等17个项目。如今返乡产业园建设已完工,在黄坊示范点(李花坪、四季采摘园)、大明示范点(庵堂里)、小溪示范点(李花长廊)、封侯示范点(千亩李花基地)、新联示范点(杨梅岗)、无公害基地等建设标准示范果园500亩,建立百香果种植基地1000亩。主要开展了果园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或蓄水桶、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物化栽培技术。

  入夏以来,由于高温多雨,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为指导农户加强防控和田间管理,武平县东留镇多次派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发放资料,田间指导等形式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积极做好农户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工作,减少农户损失。此外,为提升农户种植技术,东留镇还开展了果农培训项目,2018年已培训两期共计202人。

  农旅融合 打响农业产业品牌

  近年来,东留镇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富裕”新东留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东留农业产业优势,助推农旅融合发展。

  春风十里,东留赏李。初春时节,在满山烟雨中,千亩李花景观基地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自2016至今天,东留镇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李花旅游文化节。三月观赏李花白,七月品味芙蓉李,漫山遍野,成串的李子挂满枝头,东留芙蓉李作为福建特产,拥有超过700年的栽培历史。因武平县东留镇地理位置特殊,土壤富含稀土矿,所以东留芙蓉李甜度高、品质佳。为进一步打响东流芙蓉李农业品牌,东留镇连续开展了两届“芙蓉李采摘节”,盛邀各地人民共享“佳果”,现场还举办了“芙蓉李果王”评选、芙蓉李快吃比赛、芙蓉李采摘体验、美食品尝等活动。

  目青山滴翠,遍地树影婆娑,穿行在生态优美的闽西武平县东留乡,随处可见一排排种植野生花卉的钢架大棚。这里种的是花卉市场宠儿——野生花卉富贵籽。

  “武平富贵籽”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曾多次荣获中国花博会金奖、海峡两岸花博会金奖,是武平花卉的一张“名片”,东留镇作为全国最大的富贵籽产区,占全国90%以上富贵籽销售市场,全镇富贵籽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富贵籽作为东留镇又一致富花,深受农户追捧。

  撷来翠叶千斛玉,索取朱砂百两金。冬季正是富贵籽的最佳观赏期,一盆盆富贵籽绿叶红果交相辉映,秀色迷人。去年12月21日,东留镇成功举办首届“富贵籽”花王大赛,进一步推动富贵籽产业发展。

  聚焦关注度,更要留住关注度。为此,东留镇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坚持全域旅游理念,以打造闽粤赣边花果之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为目标,建设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区。目前建设千亩观花、采摘基地建设观景台2个,旅游公厕建设6个,旅游停车场建设5个,阳光堆肥房、三格化粪池等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建设厂区主体建筑、建设延厂区河堤250、建设进场道路1000米并进行绿化。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一座。

  完善渠道 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

  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农产品接轨电商,实现渠道扩容、实力扩容的鲜活案例屡见不鲜,东留镇以加快鲜果销售和延伸鲜果销售期限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冷链物流和电商物流服务链条。

  立足芙蓉李、百香果、脐橙等特色优势水果,培育2家以上农产品冷链流通企业,新建总库容达4200多吨约1.4万立方米的冷库,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中。吸引电商物流企业在东留驻点,建设电商平台,推进村级淘宝或京东服务站在全镇18个行政村全覆盖,建设2座仓储配送基地。

  单纯依靠外力助攻还不行,农产品要有自己的经纪人队伍,东留镇大力扶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同时将营销大户、电商人才培育为农村经纪人,构建冷链、电商物流企业与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主导产业发展搭建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

  此外,东留镇根据现有产业状况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点推进芙蓉李、百香果、脐橙等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完善芙蓉李、百香果、脐橙等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提升农产品入市品级,打造农产品加工贸易区。

  

  做强特色产业 绘就富美溪口

  ——溪口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暮春三月,走进三明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桃梨观赏园,只见万顷梨花林含烟带雨,桃花朵朵漫山红遍,桃花媚、梨花洁,不少游人趁花海烂漫之时,乘着十里春风,一睹三月梨花飘雪盛宴。2016年,建宁县全面启动“清新桃梨、花样建宁”为主题的赏花活动,在盛花期里,这个距离县城仅7公里的小村落几乎被赏花客给挤破。

  梨花千树雪,桃花相映红,这是溪口镇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溪口镇打造农业产业强镇的优势资源之一。

  溪口镇位于建宁县城北郊,丘陵起伏,群山耸翠,山明水秀,近年来溪口镇按照建宁县委建设“清新花香、福源建宁”的发展定位,坚持以民生优先、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强、文旅兴、生态美”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2018年成功入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溪口镇将农业产业强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全力投入、积极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发展股份合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将项目做成“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产业强镇典型范例。

  项目带动 勾勒产业强镇蓝图

  闽江发源地建宁,溪谷纵横,河流密布,滋润出一片人间沃土,瓜果飘香,稻米满仓,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溪口镇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水稻制种、生态果园全产业链。围绕制种产业整村推进、生态果园绿色发展等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重点要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塔下杂交水稻种子仓储加工区建设项目、杂交水稻种子科研育种示范区建设项目、杂交水稻种子收购加工服务区建设项目、杂交水稻制种村企合作整村推进项目、溪口乡村休闲观光示范带建设项目、“十县百镇千村”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等七大重点的项目落实,溪口镇农业产业强镇蓝图逐渐清晰,农业产业优势日渐凸显。

  为续巩固提成果,溪口镇全力推进“三区、一中心、一带”建设,即溪口塔下种子仓储加工区、溪口半元村科研育种加工核心区、溪口种子收购清选初加工区、闽赣农技植保综合服务中心、溪口乡村休闲观光示范带建设。同时加强生态果园品牌建设,稳定三桃(萄)一梨种植面积,引导农户种植优质品种,种植黄桃、猕猴桃等高价值水果,倾力打造1万亩生态果园,稳步提高品牌价值和水果价格。鼓励果园抱团发展,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名牌产品和“二品”认证,助推农业品质提升,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

  创新驱动 打造发展兴业态

  花的海洋,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建宁县创新农旅融合,开展“花海跑”活动,以“乡村旅游+绿色公益+体育运动+特色农业”的模式充分利用建宁县内良好的农业资源,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通过“跑步+赏花”的形式,进一步书写的“花海经济”文章。截至去年3月底,建宁全县接待赏花游客约52000人次,当天里心镇花跑村花果山接待游客7000余人,溪口镇枫源村草鞋岭接待游客13000余人,赏花游客人数突破2万。

  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溪口镇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狠下功夫,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在溪口镇半元、枫源、高圳、枧头、杨林、溪枫、渠村、桐元等公路沿线重点村及核心制种基地范围打造休闲农业景观长廊,提升改造美丽乡村景观,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以绿源果业、托斯卡纳庄园、春花农场、上庄桃园、义福果园、油岭背休闲农业观园等为主体建设溪口乡村休闲观光示范带,借助沿线农业产业资源,开发季节性游园、采摘等项目,打造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打造全域赏花地,重点建设百花乡村主题公园建设,实施城区至枫元绿道项目、户外运动休闲公园项目;打造一梨三桃(黄桃、猕猴桃、葡萄)水果采摘季为主的生态农业休闲品牌,逐步建立起“吃农家饭菜、住农家院落、购乡土特产、游生态乡村、赏田园风光、采绿色水果、体农事乐趣”的乡村全域休闲体系。将旅游康养、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类项目发展为带动镇乡村振兴主要业态。

  据介绍,2019年溪口镇将把招商引资和策划项目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谋划一批关联度高、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支撑项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溪口镇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依托溪口镇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电商基地效益,壮大电商基地发展,以“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融合促进。加大村级电商服务点的开设速度,大力完善交易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做到村村电商通。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等开设网店,不断壮大农村地区个人网商队伍。

  助力脱贫 引领群众从“产业”获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脱贫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

  溪口镇以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多措并举,全面落实“1+N”系列扶贫政策,以 “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为主导产业实行产业扶贫,推广量化折股、产业整村推进、扶贫基金会等典型模式。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创新村企合作方式,实施种业整村推进,促进贫困村及贫困户增产增收。将全镇1万亩核心制种基地纳入合作基地建设范围,对合同期间规范运作、信誉较好的种业公司和村集体经济进行一定方式项目或资金补贴,统一用于促进产业发展、村财增收,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助推脱贫攻坚。在渠村、溪枫等村实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村企合作整村推进模式,通过采取合同生产、保底收购、全程服务的订单生产方式,建立标准化制种基地 6000亩,提升种子质量和竞争力,带动基地农户增收1200万元,为渠村、溪枫等村增加财政收入 27万元。

  目前,该镇已实现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全部完成脱贫脱帽。

  “生态田园、富美溪口”,溪口镇以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宜居田园风光建设,补齐美丽乡村建设短板,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推进枫元村市级精品示范村建设,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天府之域 福地粮仓

  ——小松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工作纪实

  

  小松镇地处建瓯市城区北部,自然条件优越,一直以来被誉为建瓯的“天府之域”。曾经,村民“望绿兴叹”,过着清贫的日子;现在,这里沃野生金,乡村生活令人向往。2017年被评为中国生态魅力镇,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康养小镇。

  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小松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小松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以来,抓住第一主产,稳定第二主产,大力发展三产融合发展规划。以最大热情建设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绿色高效生产基地,以最高效率推动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推进农业与文化、信息、教育、旅游、运动、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最优资源培育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达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形成相互紧密关联、高度依存带动的完整产业链。

  膏腴之地造就蔬菜大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作方式在建瓯翠松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已不复存在,其采用的“一条龙”耕种模式,让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六年前,公司从小松镇定高、湖头等村流转土地1100亩,一期投资4300多万元,建成了这个集生产管理、专家咨询、远程诊断、产品追溯、产品推介为一体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翠松公司董事长俞峰玉介绍说。蔬菜是小松镇的主导产业之一,结合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建设工程的实施,该公司正不遗余力地打造“翠松”系列蔬果品牌,着力提升蔬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向具有全国影响的企业品牌迈进。当前小松镇正在创建“翠松蔬果”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万亩示范区内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实现核心示范园区基地“三品一标”全覆盖;每年组织从土壤处理、种苗繁育、大棚温湿度调控技术、植株群体调控、产品采收、采后处理、营销模式等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6期,全面提高小松蔬菜的整体生产水平。

  面对现代化的先进农业生产体系,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成了首要任务。小松镇对大棚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增加保温、通风、防风加固、温湿度调节等装置改造100亩,提高蔬菜园微域环境调节能力和设施抗灾能力,减轻劳动强度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安装水肥一体化装置和菜园滴灌系统200亩,达到轻简化生产和节约用水用肥与精准施肥等目标;建立智慧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应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全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展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建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且计划实施封闭式净菜加工生产线,促进蔬菜产品加工增值;完善翠松田间冷链物流系统、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等设施设备,建立完善产品分级标准,推广二维码标识销售,打造成集生产、分级包装、配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已经完成湖头农业、永发现代、翠松发展等3家集约化育供苗基地建设,完成集约化育苗温室6000平方米、练苗温室50亩,培育嫁接苗、脱毒苗等优质蔬菜种苗供应;建成翠松发展、福兴合作社、利民农业等温室蔬菜大棚450亩,推广高温闷棚、土壤消毒物理措施减少病源、虫源,减轻病虫害发生;利用温室大棚发展黑番茄、玫瑰小番茄、食用仙人掌、牛奶草莓等特种高档蔬菜种植,示范推广水旱轮作、土壤消毒改良、高温闷棚技术,应用生物农药、植物源矿物源农药、性诱剂、粘虫色板、太阳能灭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面增施有机肥,实现有机肥全覆盖;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做到精准施肥和减量施肥;推行农膜、农药包装物实现回收处置,避免农用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当地蔬菜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稻谷飘香诞生福地粮仓

  小松是建瓯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商品粮基地镇,其生产的“小松米”称著于闽北。小松镇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是南平市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已建成省千亩水稻良种示范基地,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地平整、涝能排、旱能灌、沟渠桥涵闸配套齐全”的田园化格局,逐步向“农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耕作机械化、农技科学化、品种优良化、服务社会化、产品优质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迈进,逐渐成为闽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精品工程”。

  小松镇的水稻发展思路沿袭了蔬菜产业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之上以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以优质高效生产创建为切入点,切实做到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并对示范核心区进行建档管理。一是建立渔村200亩水稻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栽培核心示范区,全面推广水稻优新品种、有机肥种植、病虫统防统治;二是抓好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年推广示范优质水稻品种示范10个,其中功能性抗癌水稻品种2个;三是大力示范推广优质稻配套轻简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突出土壤、肥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重点示范推广机插机收栽培技术、轻简直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强化新品种与新技术配套,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目前建瓯市亿米水稻专业合作社已在镇内建立水稻生产基地2000亩,购置中型水稻烘干塔4组、自动化稻米加工生产线1条,购置机耕、播种、收割等大中型生产机械,初步形成南方水稻全程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新模式;建瓯市湖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中村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水稻统治统防、水稻烘干等全套设备,开展水稻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初步形成紧密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绿色防控和安全生产。

  创新发展推进产业融合

  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当下,小松镇不断探索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

  首当其冲,为推进一二三产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农业采摘体验、农业运动康养加,快田间步栈道、骑行绿道、休闲农庄、田间农业嘉年华游乐设施等功能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运动康养、观光旅游,积极推进小松绿道提升突显功能化;积极拓展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已完成小松环溪亲水绿道基础工程31.5km,完成投资4200万元;完成“硕丰百果园”、“大顺草莓园”、“翠松蔬果采摘”、“李园桃李园”等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基地500余亩。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有总投资11000万元“省农科院闽北分院”工程、投资2000万元的“小松水库灌区干渠防渗硬化”工程;正在规划实施的还有“小松千亩山荷园”建设项目、“百亩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小松田间冷链与物流体系”建设项目等各类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关联密切的重点项目。

  其次,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主体,与普通农户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如福建明良集团与小松天竺食品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特种蔬菜“山蕗菜”种植基地300余亩;永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提供优质蔬菜种苗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推广优质蔬菜品种;新引进的中村“高丽菜”种植基地500亩,带动农户100余户。

  “十三五”是建设“四富四美” 新建瓯的关键时期,也是粗放高消耗农业向集约化绿色农业升级、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是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小松是推进转型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行农业绿色循环生产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推广应用性诱剂、粘虫色板、太阳能诱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商品有机肥,积极开展培育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和素质;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全面完善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检测站工作;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农业科技人员派驻农业企业,加强服务。

  科技之光照亮振兴之路

  “从这里出去的蔬菜水果都会贴上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可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从而了解到这个作物的生长地块、农事、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建瓯市翠松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荣怒看着长势喜人的花菜、黄瓜、火龙果,格外高兴。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蔬菜产业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菜农的体力劳作,还让许多种植问题迎刃而解。从田间作物到设施蔬菜,从种植业到养殖业,时下,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建瓯农村大地蓬勃兴起。“智慧农业”以其智能、精准、科学的生产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掀一场“智慧”变革。

  围绕智慧建瓯、电子商务、三农服务和科研开发等四大系统组成的区域性“互联网+蔬菜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有序推进蔬菜产品上线营销。小松镇“三管齐下”保障平台构建:一是加强农村营销人才培训,重点培训经纪、电商、微商运营和网店,培训特色产品信息采集发布、创意设计、包装、营销等技能;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建立“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三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劲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电商销售平台或与大型电商合作,建立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或专属营销渠道。

  当前小松镇已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与村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点,继续保持并拓展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内涵,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与模式;并通过“智慧小松”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小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挥农业信息网、有线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优势,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宣传报道工作,营造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良好氛围。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为小松镇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小松镇以领导队伍为舵,化农业产业为舟,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在乡村振兴浪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