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上海郊区最早一批用上物联网设备的。你看,现在大棚里还有物联网传感器,温湿度都由机器自动监测,还能遥控大棚设施。”上海享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倪林娟指着大棚里的一个个传感器向记者介绍,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可以远程、实时监控大棚里的生产环境,随时随地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最佳环境。
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伟丰也提倡物联网养殖。合作社的兔棚里安装了各种物联网设备,除了环境传感器,还有专门为兔子运输饲料的机器人、能处理兔子排泄物的自动托盘等。他说,这里养的是实验兔,有严格的饲养标准和条件,尤其要防止细菌感染。通过物联网和机器人养殖,标准化程度高,感染风险却很低。
在上海农场,基地种植业副总经理邵斌是“开飞机”的好手——开的是无人机。不论是施肥还是撒农药,无人机比传统的人工作业或拖拉机作业都高效精准得多,“以打农药为例,用拖拉机,一亩地的药水量在8至10升,因为有些农药没有撒到农作物上,而是滴到地里或在空气里挥发了;使用无人机精准喷洒,一亩地只要2升药水。”
这些都是上海农民使用物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的片段。
根据最近发布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到2022年,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高速、泛在、融合、智敏的高水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农业生产作为“最接地气”的产业,能和新基建擦出怎样的火花?
“上海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杨娟介绍说,上海农村地区已经有了稳定可靠的4G网络环境,还在大力推广普及5G网络,这意味着上海农业有很好的新基建发展基础,因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落地,都离不开高速可靠的网络。同时,根据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遥感监测、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这些也属于新基建的具体应用场景。
随着新基建建设全加速,很多变化将出现在上海田头,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和农产品品质,让农民、市民都受益。
农产品追溯实现可视化
第一个变化,是物联网和云计算联手,对农作物的生长监测范围更广、应对更精准。
上海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相关人员解释说,农作物生产环境涉及很多指标,数据复杂多样且无时无刻不在增长。传统的传感器能监控并处理的数据有限,如果与云计算结合,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可获得自己的农业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满足农业生产海量业务数据计算和弹性扩缩容的需求。
“举个例子,我们通过云主机的形式,为四川原力元农业科技公司搭建了一个智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生产管理人员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可以实时监控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长势状态等指标,为大规模农作物生产提供可靠、统一的管理。同时,利用高质量带宽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高清、实时采集到农作物的影像数据,对气象、土壤、病虫害进行监控,降低环境异常变化带来的种植风险。”
此外,新基建能对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中的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采集与精准分析,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农业生产数据,使得农产品安全溯源再上一层楼。“以前,消费者‘扫一扫’农产品上的追溯二维码,可能是几个文字、几个数字;但未来,通过5G带宽和云计算,可以看到种养基地的实时画面;还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切换画面查看。”有业内人士展望。
人工智能+无人机,进一步减少农药
第二个变化,在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集合,推动“智慧农业”高产高效。
杨娟说,目前使用的物联网传感器仍以监测为主要功能,一旦农作物生产环境发生变化,采取什么方式应对,还是靠人,尤其是有经验的人。但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结合后,可以由机器根据传感器给出的信号,自动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而摆脱对经验的依赖。
在这点上,已有尝鲜者。阿里云智慧农业算法工程师童鸿翔带领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甜瓜种植“农业大脑”,“‘农业大脑’能调动智能设备进行喷洒灌溉,记录甜瓜的日照时间、施肥量等信息。瓜农用手机可以精确了解甜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速度,他们不用靠经验判断,只要跟着手机软件上的标准化种植手册进行育苗、移栽、施肥、授粉等,就能种出高品质的甜瓜,并在甜瓜最甜的时候采摘。”普通甜瓜的甜度在13至16度,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种植的甜瓜,平均甜度达到20度。
还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数量能进一步减少。据农业无人机企业极飞科技相关人员介绍,航测无人机在拍摄到高清农田图像后,基于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分析农田里的植物长势与病虫草害情况,精准指导施药无人机有针对性地喷洒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
“新基建+农业”,拿来就用
第三个变化,是让那些原本不那么熟悉高科技的农民,也能玩转新技术。
新基建所包含的各种技术在农村应用有一个普及的过程,部分农民表示用不来,甚至出现过有些种养基地安装了物联网设备,却被弃之不用的情况。还有,现有的物联网设备较为分散,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郊不同合作社、基地的种养环境有类似之处,如果将他们的种养数据打通共享,并根据数据提供种养建议,那么那些还没有应用新技术的农户也能获益。”杨娟建议。
已有上海本地企业看到这一需求,并设计了一些解决方案。上海星环科技相关人员演示了一个App:“农民通过手机App拍摄有黄斑或脱落的菜叶,然后由App自动将照片与后台数据匹配,筛选出几个与照片场景关联的问题,提醒农民可以将这几个问题询问关联的农业专家。”
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农民看到菜叶有黄斑或脱落,得自己判断这是什么问题;如果想咨询专家,还得判断找哪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去哪里找专家。但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农民只要拍张照,就能实现后台自动匹配和自动筛选。农民不用知道App的工作原理,也不用使用复杂的设备,只要一台手机,就能为自己种养的农产品“求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