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数字为翼 乡村飞翔
发布时间:2021-07-14 08:35:33  消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作者:佚名

  新闻提示

  截至2020年年底,长春市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100%,农民信息利用率85%,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电商化率100%,温室物联网覆盖率25%,农业数字化基础平台服务功能日臻完备,服务效果逐步显现。

  目前,长春市正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区域分中心落位,采取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6个县域分批建设区域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平台,加快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融合。积极推广九台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双阳区数字农业农村试点,全面启动农安县生态无人农场建设,优先在鲜食玉米、绿色水稻、设施农业等领域建设一批智慧农业产业园区,依托智慧农业平台和智慧产业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电子信息服务体系、政务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销衔接、金融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当农业农村插上数字的翅膀,将如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当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将如何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气象监测仪、植保无人机、智能农机……双阳区奢岭街道欣铭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两年多了不少“黑科技”设备。不久前,收到气象监测系统“有虫害”的提醒后,合作社的社员们进行夜间精准喷药,有效消除虫害,为玉米丰收提供了保障。

  这是双阳区作为全省首家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试点建设中的一个小镜头。

  目前,长春市正在先行先试,合力打造农业数字化“五大先行示范区”,在农业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加快数字化建设,在数字经济大潮中不断提质增效,努力走出一条数字强农、数字治村、数字富民的新时代“三农”工作新路。

  数字强农 光纤宽带进入田间地头

  “4号棚里温度够了,把草帘扣上吧!”7月4日中午,九台区卡伦镇乡情采摘园负责人周萍通过自己的手机查看了园区里实时的农情信息,及时地安排人做好调整,工作人员仅仅按了一个按钮,4号大棚上的草帘就齐刷刷被放下,挡住了正午的阳光。“这个棚里种植的是油桃,对温度要求比较苛刻,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多亏我们园区通了农业物联网专线,整个棚室里的传感器、环控系统等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周萍侃侃而谈。

  而就在一年前,园区里使用手机上网都卡顿,更别提农业物联网了。据了解,由于农村地点偏僻,光纤宽带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田间地头,温室大棚要实现专线入户阻力重重。“农村单独拉一条光纤成本要根据距离远近算,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对于农民来说,费用相当高。没有管线还得新铺管线,费工费时;就算有,一天也装不上一户宽带,来回开车还得数个小时,收益比较低。”周萍曾经咨询了几家宽带运营商得到的答复都是有困难。

  2020年,长春市在九台区、双阳区规划建设了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项目,经申报,乡情采摘园终于获批,光纤宽带进入田间地头,一方面对农作物生长过程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监控,远程诊断与精准管理;另一方面园区可以利用流畅的网速进行直播带货、产品追溯等。

  根据《长春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全市已在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100栋温室作物监测点,配套开发监测监控软件系统,光纤进入田间地头。

  数字治村 构建数字“应用矩阵”

  王力是双阳区鹿乡镇刘家村的青年,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打开手机,点击田间课堂,学习农业知识。“现代农业和我们父辈那时的传统农业不一样了,所以我要多学习。”在双阳区,像他这样的受益乡村青年达到了2万余名。

  双阳区正在实施三项工程,聚焦数字赋能、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更为高效便捷的“云生活”。

  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实现学校一体化发展。疫情期间,创新推广“服务教育平台+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的远程教育模式。

  实施“互联网+健康”工程。聚焦打造医联体、医共体,加速推进远程会诊平台建设,有力推动医疗服务下沉。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医药企业,初步形成涵盖生物制药、中药制剂、医疗器械、保健品开发等多领域的产业体系。

  实施“互联网+双创”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创业相融合,目前全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发展到10家,构建农民“固定课堂”“网上课堂”“田间课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务经纪人等近5万人。

  长春市把数字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治理由“会”治理向“慧”治理转变。坚持点面结合,全面构建治安防控视频体系,织牢“治安防控网”。大力实施农村数字政务增效工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数据跑路、一次办理”的优质服务,织密“政务服务网”。

  数字富民 产业链升级 打造新引擎

  在吉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中心——吉林省梅花鹿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一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存栏种质优良的梅花鹿3200余头,围栏放养牧场1060公顷,圈舍39000平方米,拥有科研设备810台,旨在以数字化养殖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转化,加强鹿茸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深入寻找其传统功效的活性物质基础,进行制剂组方和新剂型研究,进一步发掘鹿茸新功能或新活性,进一步加强梅花鹿保健食品开发。

  “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玫瑰鹿茸血酒,一推出就受到市场的肯定和龙头企业的关注。”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经济动物疫病创新团队带头人杜锐告诉记者,研究中心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6项,这都基于数字牧场(标准化养殖)的支持。下一步,将进一步进行梅花鹿非药用部位的产品开发,如即食产品、休闲食品和调味品等。

  数字化为“科研+企业”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产业链升级。长春市围绕“农”字号,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加快数字化农业生产,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推动数字化三产融合。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仅梅花鹿产业一项为例,全产业链年产值就超过了60亿元。

  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也是一个亮点。结合游客对数字化的需求,长春市积极引导旅游龙头企业推进数字化乡村旅游平台,全方位提升景区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25.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13亿元。双阳区和九台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市现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吉林省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8家。双阳区、九台区、净月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农安县、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数字化为长春市传统农业插上了“数字羽翼”、转型发展之翼、智能之翼,正在成为推动“三农”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107/t20210713_6371756.htm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