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新一极
发布时间:2014-12-31 00:56:14  消息来源:  作者:李明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 2011年底,云南确立农业发展新指针。近三年时间里,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33%,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在奠定中国农业发展版图中一席之地的同时,云南以其全新的发展理念、路径、方式转身成为——

  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机对接的一次重新出发;

  这是资源优势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

  这是立足全省4600万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确立的民本取向……

  2011年底,经过反复论证,充分立足省情,依据后发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省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生菌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和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肉类、蔬菜、蚕桑、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与东北的大农业、江浙的集约农业和京沪的都市农业一起,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放眼云岭大地,行走红土高原,一幅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多彩画卷尽收眼底。

  理念之辩——

  从看山愁、看水愁、看天愁、看地愁到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开放优势,云南辩证看待省情农情,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一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下面的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62%的农民收入直接来自农业,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但云南又是一个农业弱省,受困于惯性思维,全省国土面积的94%为山区、半山区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云南地处高原、土地贫瘠、工程性缺水突出,如果只看困难,一定是看山愁、看水愁、看天愁、看地愁,这也确实是云南的省情。”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说,“但换一个思路看,云南具有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冬季农业发展优势突出等比较优势,只要‘变劣为优’,就能走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路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之辩,201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门先后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18个世界和我国的主要高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发现云南具有纬度偏低、海拔偏高的配比组合,所拥有的天然热量处于最适宜农业发展的理想区间,在全世界高原中首屈一指,云南高原显著的立体型地理气候特征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天然基础。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晏淼说:“云南工业欠发达,却留下了一片净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处云贵高原,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重要、产业结构多样。

  这决定了云南不可能像有的地区一样,一个产品覆盖上千万亩,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靠规模化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但云南高原也有自己的优势。”

  来到全国闻名的冬早蔬菜之乡、“南菜北运”基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处处都可以看到成方连片种着西红柿、洋葱、菜豆等的蔬菜大棚和绿油油的马铃薯大田,该县元马镇下广村村民孙正祥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里对记者说,他种植的西红柿由于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凸显。元谋全县种植冬早蔬菜14.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500元,其中蔬菜收入占70%。冬早蔬菜已经成为元谋乃至云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张玉明告诉记者,近两年,云南依托全省冬季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开发,使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时间、空间不断拓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生产格局。冬早蔬菜也已成为云南冬季农业开发的着力点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去冬今春,全省冬季农业开发面积突破2453万亩,产值达到302亿元。其中冬早蔬菜产值138亿元,其中70%外销至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也仅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一个缩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在公开场合和各种会议上多次推介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地理优势。云南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应有尽有,山多原少,坝区面积仅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5%,山区适农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气候优势。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物种优势。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

  开放优势。地处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拥有国家口岸21个,出境公路20多条,是中国内地连接南亚、东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通达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周边国家热带农业资源丰富,与云南省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

  认识逐步达成统一,并上升成为全省战略。2011年11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推动云南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念,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思路。

  路径谋变——

  如何把优势化为胜势?着力把“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这“四张名片”擦得更亮,用品牌战略让高原农业真正“特”起来

  作为全球种植鲜花最适宜的地区,目前云南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滇南为主的鲜花种植区域,各产业要素齐备,花卉育种步入全球先进水平,并建设了世界水平的花卉拍卖市场。云南年鲜切花产量已达70多亿枝,相当于全世界每人一枝。

  从鲜切花、咖啡、野生菌到茶叶、核桃……“云南系”农产品正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领跑者。

  以前,云南农业不善于做品牌,而是长期满足于“自给自足”,“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传统销售模式,让云南农业饱受“丰产”不“丰收”的痛楚。

  2012年9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在云岭高原掀起了特色农业发展热潮,集中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鱼、云林“12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云南已逐步建设成为我国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污染少、空气优、水质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独特的四季性和立体性特征,季季都有农产品的芳香……“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云南农业这四张名片在品牌战略的指引下被越擦越亮。

  “欧洲的一份订单,一公斤茶叶2000欧元,想订几吨我们的无量雪龙有机绿茶,不过这款茶产量很小,我们只答应供货1吨。”在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董寨小组的祖祥公司,董事长董祖祥说,通过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后,他的茶品在欧洲市场供不应求。

  云南省农业厅组织评选了六大名米、名猪、名牛、名羊、名鸡、名鱼,认定了一批“云南名牌农产品”,提升了云南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如今,遮放贡米、摩尔农庄、蒙自石榴、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帝泊洱茶珍、后谷咖啡、易门野生菌、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锦苑花卉……“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响亮崛起。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为品牌战略保驾护航。云南在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产品流动检测全覆盖,并且全面推行动物防疫整村推进新模式。全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目前,云南各地纷纷召开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全省推出了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

  方式求变——

  从生产目的、农业功能、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到生产方式、经营主体、农业投入、生产管理,全方位变革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确立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后,云南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发展优势、发展定位、发展目标、机遇挑战、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等9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张玉明说:“我们提出了生产目的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业功能由‘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产业布局由遍地开花向优势集中转变,产业链条由偏重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现代机械、设施装备转变,经营主体由单家独户向新型主体转变,农业投入由单纯依靠财政向多元融资转变,生产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等‘八个转变’的新理念、新思路。”

  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行了顶层设计,果断实施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农业转型升级作出重大部署,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拥有“世界茶源”称号的普洱市,市委书记卫星指着一望无际的茶园介绍说,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把普洱茶、咖啡、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把普洱打造成中国生态有机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菜篮子”。

  同时,采取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生物制品市场营销产业、企业、基地、庄园、产品联盟,国内、国际市场连锁,网上、网下销售联动的方式,让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生物制品以统一的形象在全国大中城市乃至国外建立销售门店。

  2013年12月12日,专事云南农业电子商务的“特色中国云南馆”在淘宝网上正式开张,迅速成为交易最为活跃的地方特色产品馆之一。此前,由云南省政府牵线,80多家云南农业企业开展了网上销售专题活动,成交量可观。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开始从“在地农业”向“在线农业”转变。

  除了市场支撑,企业支撑体系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市场营销的另一个支点。目前,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坤投资集团、天士力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汇源果汁、康美药业等大企业集团都已进驻云南,共同寻找绿色财富梦想。云南省还将认真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农业和生物产业龙头企业,给予集中支持,嫁接出一批大项目和重量级企业,孵化培植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企业。

  此外,积极开展国际农业合作也是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云南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分别合作建设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引进并示范推广粮经作物品种、交换品种264个、筛选试验品种48个、示范适宜品种34个、示范面积近6500公顷,在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设立农业类投资企业98家,累计实际投资2.36亿美元。

  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要求,云南建成精品农庄37个,在建83个,农业庄园已经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一种新的实现途径、发展模式、组织方式,成为云南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漫山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在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0元,较2011年的4722元增加1448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放眼未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如沐春风,渐入佳境。 ^***^***^***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