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时节,远处的大山云雾笼罩,黔江区太极乡太和村二组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仍显得郁郁葱葱。
这是种了3年以上的黄精,再过两年,如果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亩地可以收入8万元。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中药材基地见到高甫云,身着朴素的她一说起中药材就滔滔不绝起来。她陆续投入100多万元,建基地、学技术、跑市场,快速成长为中药材种植达人。
山区生态吸引她回乡种药
今年48岁的高甫云在外打工17年,辛苦打拼成了小老板,在福建经营的机砖厂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利润好时能达到纯利润60多万元。
那为何要两地奔波,回到家乡种药材?记者问。
她说,5年前回家过年时,她看到附近有不少闲置地,想着捡几块地种种。家乡的大山有很多原生药材,也没有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得很。她说,在外打工、办厂的时候结识了几位中药材行业的朋友,觉得种植中药材前景不错。于是,2016年,她试种了几十亩中药材丹参。
掉进坑里爬出来再干
下种时行情好,种出来市场就变了。她说,投了十多万元种药材,第一年不值钱,第二年不赚钱,新手高甫云感觉掉进了一个坑里。这时半途而废再回头,她感觉会被别人小瞧了;继续硬着头皮做下去,必须总结经验、摸清市场规律。
一番思考后,高甫云决定坚持下去。2017年起,她先后到安徽等地,了解市场行情、学习种植技术,最终选择了黄精、白芍、知母、虎杖、重楼等中药材。
2017年,种植的第一批白芍,让高甫云获得纯利润10多万元;当年,她又种下了一批数十亩黄精小苗,并模拟野生环境探索种植技术。如今,这批黄精已长到每株5斤左右,每亩地2200多株,除去每亩150元的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按照当前行情,每亩黄精收入超过8万元。
今年药材产量将翻番
收入高不高,关键在于经营方式和市场头脑。她说,几年来,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先后投入130多万元扩大基地,种植中药材300多亩,还增添了药材加工、烘干等设备。
在她的带动下,太和村也发展起了200余亩中药材,带动包括9名贫困户、低保户等在内的3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去年,高甫云的基地出产各类中药材达30多吨,今年,这一数据有可能翻一番。
上个月,黔江区公示了当地兑现年度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资金情况,高甫云获得数万元资金扶持。虽然钱不多,但显示出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扶持。高甫云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至500亩以上,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增收致富,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