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秸秆将继续还田。”春节刚过,长春市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开始为春耕做准备。亚宾种植合作社今年流转耕地170公顷,托管耕地560公顷,计划全部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常亚宾为什么这么信赖这项技术?“因为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以前用常规方法种地,明显能感到地‘没劲’,用再多化肥,产量也起不来。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了。”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在常亚宾的带动下,农安县三岗镇今年将有14个村的9000公顷玉米采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保墒保苗效果很好,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农安县已探索形成了符合县情实际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去年全县55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推广1.8万公顷,今年推广面积预计将超过去年。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快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2018年,长春市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在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从2016年开始,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建立了100个100公顷以上的示范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九台区推广了秸秆集行免耕模式、高留茬覆盖模式和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公主岭市推广的以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技术为核心、养分调控、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多项技术配套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之一;德惠市大力推行秸秆全量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着力提升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适合本地的秸秆还田作业模式。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为黑土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田,每年土壤有机质至少增长0.03%以上,可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据榆树市测算,玉米保护性耕作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2~0.06个百分点,增加氮磷钾含量。榆树、农安在秸秆还田两年以上的地块可以观察到蚯蚓,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质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田后,地不仅更肥沃,保墒效果还特别好。”九台区纪家街道种粮大户张凤财清晰地记得,2018年、2019年的春旱严重,他采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玉米不仅出苗率高,长势也更好。据测算,秸秆覆盖度达到30%以上,可形成土壤水库,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加2~5个百分点,防止地表径流,由于秸秆留存地表覆盖,可有效减少水分自然蒸发,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秸秆—畜禽养殖—粪便还田、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秸秆—食用菌生产—菌棒还田、秸秆—商品有机肥和生物炭基肥—肥料还田……近年来,长春市还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模式,拓展秸秆还田渠道。各种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模式,不仅提高秸秆农用率,促进有机物质高效循环利用,还实现了土壤有机质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
原文链接:http://nw.changchun.gov.cn/ztzl/jgjsyhtly/202103/t20210317_277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