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贫路上好伉俪:把事业和农民脱贫捆绑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0-04-26 18:09:42  消息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佚名

  甘肃农民网4月22日讯 (记者毛婧雯) 一个事业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无数次从失败中咬牙站起并继续前行的经历。永昌县农民致富带头人李建龙、王生霞夫妇就是如此。4月20日,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金昌,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身为永昌县陇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的李建龙、王生霞夫妇,并聆听了他们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4月20日,李建龙向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记者介绍他们夫妇创建的家政服务平台。

  李建龙、王生霞夫妇都是永昌县朱王堡镇人。1992年夏天,土生土长的农家小伙李建龙刚满18岁,怀着一腔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热情,他来到金昌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第一份工作是在市场批发零售海产品。20日下午,在他创办的陇腾扶贫车间隆隆的机器声中,这位47岁的汉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创业之初的情形。

  靠着批发零售海产品,年轻的李建龙很快攒了一点钱,他用这些积蓄在金昌开了一间不到15平米的小铺面。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大师傅,卖起了牛肉面,并在这里遇见了同乡、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王生霞。1995年,同样年轻而不服输的王生霞开始帮着新婚丈夫李建龙打理牛肉面店,热情、实在、又肯钻研的小两口很快就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1995年前后,我每年可以赚1万元,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羡慕的。李建龙说,但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着再去尝试干点别的事情。

  2002年,拿着开饭馆赚到的钱,夫妻俩先后开过汽车配件店、轮胎销售店,因为缺乏经验加上投资过大,很快就撑不下去了。赔了60多万元,当时真的觉得前路渺茫。站在扶贫车间门口盛放的苹果花下,回忆起当时的心境,王生霞还是能忆起当时的迷茫。

  短暂的挫败后,夫妻俩决定再干回老本行他们从亲朋好友那儿借钱,重新开了一家砂锅面店。也许是天赋使然,也许是之前积累的经验,没过几年,他们就还清了债务,手头还小有了一笔钱。

  2006年,不安分的李建龙又瞄准了当时刚在大城市兴起的健身行业,他想开一家健身房,这个想法得到了同样大胆而敢于尝试的王生霞的支持。他们先后投资50多万元,装修、买健身器械、聘请老师教授瑜伽、舞蹈等课程。

  但小城市有健身意识和需求的人群不多,年轻的健身教练又不愿意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来小地方就业。惨淡经营两三年后,健身房歇业倒闭。接二连三的失败经历并没有打败年轻的夫妇俩,2010年,他们转身做起了成本极低的家政行业两个人,一间租来的办公室,承接各种擦窗户、清洁地板、沙发的活儿。擦窗户按一平米4元算,我们两口子有时候一天可以赚200元。王生霞说。

  在默默坚守了两年多后,李建龙、王生霞夫妻俩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找他们做家政服务,回头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员工也从两个扩展到十几人,再到后来的上百人。

  也是在做家政、手把手教员工从事家政工作的过程中,李建龙夫妇又发现了另一个潜藏的创业途径职业技术培训。2012年,李建龙夫妇注册成立了丽城职业培训学校和丽城家政服务公司,专门针对农民工和贫困人群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实际和几年来从事家政行业积累的市场经验,李建龙夫妇先后开设了月嫂培训、养老护理、育婴员、中式烹饪师、餐饮服务、装修装饰、电焊等课程。

王生霞向记者展示扶贫车间工人用玉米皮编织的工艺品。

  金杯银杯不如乡亲的口碑。2012年末,培训学校开设了短短5个月,已培训了480多位农民。好口碑带来了品牌效应,学校接连接到了金昌市、永昌县人社部门和妇联的橄榄枝。通过和市、县人社部门合作,培训学校以劳动技能培训助力精准扶贫,每年培训800人,就业率达90%。

李建龙夫妇创办的陇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

  通过几年的发展,李建龙夫妇的培训学校规模逐渐扩大,金昌丽城职业培训学校也成了当地农民心中的致富摇篮。不肯停下开拓脚步的李建龙夫妇,又创办了永昌县印象人文餐饮娱乐公司、陇腾工艺品有限公司、永昌县丽芊巧手坊等。

  2018年,李建龙夫妇投资建成12349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网络呼叫平台,为永昌县城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019年,他们又积极推动陇腾工艺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企业扶持下,引入编织袋缝纫加工流水线和劳保手套缝纫加工线各一条,就近吸纳陪读母亲30多名,通过灵活上班时间的工作方式,实现她们就业、顾家两不误的愿望,公司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截至2019年末,公司创产值20万元。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