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外贸企业千方百计渡难关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加速出口转内销 拓展多元化市场
发布时间:2020-04-13 18:18:01  消息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佚名

  ■记者 蒋元锐

  在新冠疫情全球暴发的大背景下,外贸行业生存处境可谓是“内外夹击”。游走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两端的外贸企业,“出海”受困,压力倍增。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要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民营企业作为外贸市场的主力军,遇到哪些生存发展难题,下一步如何破冰?

  民企成外贸市场主力军

  今年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

  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表示,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9万亿元,增长13%;进口4.58万亿元,增长8.4%。

  “今年年初还在想有海外单子不愁市场,但是海外疫情的暴发,有新订单也很为难。”山东的一家外贸企业老板告诉记者,本来手里还有三个月的存货,现在运输成了难题,压货并不愁,愁的是新订单如何解决。

  某外贸企业表示,目前存在用工到岗率不足、销路受阻、上下游订供给价格波动的情况,原材料价格上调的压力影响到外贸供应商。

  企业家告诉记者,现在一直关注着海外疫情情况。

  “过去我们只考虑到国内的疫情,随着我国疫情不再受到冲击,心里特别高兴,想着能够三四月份参加国外的商品展会,现在国外疫情还没有到拐点,参会也都取消,生产产品受到很大冲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目前外贸出口企业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复工时间延迟,需要解决交货问题。二是受疫情影响下,很多国家切断通航,货物没法顺利运抵客户。

  成本上涨或失去价格竞争力

  对外贸企业而言,尤其是面对疫情海外暴发,最大的挑战是中国出口企业供应链断裂问题,尤其是来自疫情国家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

  其中,供应链问题是外贸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痛点。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顶告诉记者,疫情下不少企业生产的上下游供应链中断。他解释道,一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供应不足,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转,而疫情带来的突发外生冲击使得短期内生产企业的供应中断。

  供应链环环相扣,企业一方出现供给压力,与之共同成长的上下游企业都将受到影响。无形中,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供给的竞争力下降。疫情带来各方面生产成本的增长,很可能会使得出口企业失去价格竞争力,并失去出口市场。

  疫情下出口企业无法及时回收资金和收益,容易形成资金链困难。

  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

  供应链和产业链不仅具有行业内的传导效应,还存在行业间的传导机制,影响其他行业,并影响外资的投资决策。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背景下,疫情随之带来的出口企业供应减少和竞争力下滑,也将对需求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疫情增加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尤其是物流、仓储、检验检疫和清关等时间和费用成本上升。

  违约和延期付款等不确定性也让风险上升。中国出口企业无法按时交货的风险,国外进口商面临疫情延期付款甚至不付款的风险等都会在疫情时期更加常见。

  对外贸企业发展而言,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指出,下一步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一方面通过网上洽谈、网上参展等方式主动抓订单,线下转线上,保住外贸份额和市场;另一方面建议出口企业抓住国内复工复产力度加快,国内需求逐步恢复,各地政府部门出台措施刺激需求的时机,将部分出口产品转内销。

  李春顶为中小外贸企业出招,他介绍,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可以从六个方面缓解,一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扩展,向疫情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二是探索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从线下转到线上,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三是寻求出口转内销的思路。四是临时性产业转型,转向生产相近的且疫情期需求较大的产品。五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渡过难关,等待“春暖花开”。六是寻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帮助。

  《中华工商时报》2020年4月2日1版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