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京郊红色第一丨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大瓦窑村”
发布时间:2021-05-21 14:37:25  消息来源:北京市农村农业局  作者:佚名

  

  大瓦窑村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史馆

  如今的西四环、五环也算是京城寸土寸金的地段,可早年间,这里是妥妥的北京郊外,麦黍之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名叫大瓦窑,据明代出版的地方志《宛署杂记》中记载,大瓦窑村最早被称作“瓦窑头”,明朝北京城内建筑所用砖瓦许多都出自这里,由此得名。在岌岌无名数百载之后的1924年,这个村发生了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这里成立了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成立至今的97年间,大瓦窑村先后产生了11任党支部书记。

  今天走入丰台区卢沟桥乡大瓦窑村,我们看到的是规划整齐的社区、鸟语花香的公园、宽阔洁净的街道、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些都是大瓦窑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成果,现在已完全融入城市了,这也是大瓦窑村每一个党员、每一位村民的骄傲。

  ??不一般的乡村往事??

  

  四月的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笔者一行人来到位于卢沟桥乡大瓦窑村的“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史馆参观学习。作为一座村级党史馆,它新颖的设计、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都显示了它的高水准,尤其在2019年升级搬迁之后,气派的外观、宽敞的占地更是令它成为村级党史馆中的翘楚。

  如今的党史馆面积为1000平方米,一层展陈大瓦窑村起源、大事记、旧馆风貌、老物件等内容,二层按照功能区划分为开天辟地、雨后春笋、蹉跎岁月、日新月异、京郊新村等五个展室。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大瓦窑村的红色往事令观者一次又一次动容。

  

  作为永定河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大瓦窑村所在的卢沟桥乡被划入北京版图也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而就是这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偏僻的村子,却成为革命启蒙思想在京郊农村的生根之地。

  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初,邓中夏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下称北京农专)建立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杨开智、乐天宇和蒋文孝。丰台五里店村是北京农专的试验场,距离大瓦窑村只有几公里,邓中夏将大瓦窑村在内的毗邻村定为研究小组的活动根据地,研究小组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小册子散发到试验场附近的各个村庄,以此教育和启蒙村民。

  

  大瓦窑村自古重视教育。明清两代设有私塾。清末民初时期,初小教育已从读私塾变为学校,甚至还有两名出国留学的青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20年代,大瓦窑村成立过丰台最早的社团组织,即以改革农村为宗旨的农业革新社;同时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指导下,村里还开设了农民夜校,作为农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基地。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夜校教授的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在传播先进思想的同时,还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种养殖问题,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许多人因此而首次接触马克思主义,其中,大瓦窑村的小学教员张永祥是他们的代表。

  张永祥在村民眼里是有文化的人,比较受尊重,也就有号召力。他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农专支部的影响,在自我思想上脱胎换骨的同时,开始在村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教导农民学习文化。1924年,张永祥在乐天宇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北京农专党支部的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张永祥任支部书记。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张永祥失踪,从此再无音讯。时至今日,大瓦窑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张永祥的照片,用的是一张手绘雕塑图,出生年份也不为人知,但关于他的故事却在一直流传。

  ??革命火种代代相传??

  

  党史馆的筹建是一项庞杂的工程。2017年,卢沟桥乡党委牵头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团队与大瓦窑村党总支共同开展筹备工作,组织学党史、阅区志、读村志、查档案到访谈村域老党员、组织“寻找你和党的故事”等活动。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学也一直参与其中,他见证了党史馆的史料搜集、场馆建设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他明白大瓦窑村的这份荣誉的分量有多沉,如今各方的赞誉来的有多不容易。作为土生土长的大瓦窑村村民,刘学的心中更多的是感慨:“这座党史馆凝聚了我们全村人的贡献,自从听说村里要建党史馆,村里的老人儿都纷纷捐献出家里收藏的相关物料,党史馆中的很多老物件、史料都是由村民无偿提供。”

  

  大瓦窑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学在党员墙前介绍

  大瓦窑村村民这种大公无私、众志成城的可贵精神从革命时期就已经显现。1937年日军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爆发,地处卢沟桥、丰台一带的大瓦窑村、大井村、黄土岗等村庄的党支部迅速发动农民行动起来,配合第29军的抗战:抬担架、挖战壕、救伤员、搬物资……大瓦窑村村民赵嘎子、崔老太太在掩护第29军抗击日军时英勇就义。

  在《丰台地区革命斗争史料选编》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中共徐水县委城工部地下党领导人谢显明秘密发展大瓦窑村两位村民施德海、施德水入党,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村里设立了地下秘密交通联络站,作为来去解放区的接待站。1947年冬天里的一天,谢显明和其他两位同志在施德水家中接头,施德水则在院里假借炒花生放哨,不料碰上国民党正挨家挨户调查情况。施德水临危不乱,一边抓起花生塞进国民党兵的手里,一边攀谈起来拖延时间,为三位地下党人争取了宝贵的脱险生机。

  

  在二层展示柜的橱窗里,一张烈士证明书显得格外醒目。这位名叫肖景芳的战士就来自大瓦窑村,参军没有多久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壮烈牺牲。这是一位年轻的烈士,他没有机会看一眼如今的大瓦窑村,但他却成为大瓦窑红色革命精神血脉的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从小在大瓦窑村生活的单友来说,以前他对自己村的历史知道的并不多,如今村里建起党史馆,自己担任党史馆讲解员之后,他重新认识了成长的地方,“我为自己是大瓦窑村民而感到骄傲自豪。”

  ??京城新村换了天地??

  

  

  位于展馆二层中央的一座巨大的沙盘模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就是如今的大瓦窑村,规划整齐、高楼林立,难以想象它曾经的模样。而一旁泥瓦匠制坯的人物雕塑组则唤醒了人们对它过往历史的回忆。就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建立在滩涂上以制砖瓦立身的小村,如今仿佛换了天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瓦窑村结合丰台区功能定位,以种植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砂石厂、弹簧厂、耐火材料厂拔地而起,到了1994年,大瓦窑村的总产值就破亿元,成为卢沟桥乡屈指可数的几个“亿元村”之一。

  

  2010年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瓦窑村实施和完善新农村建设。2010年6月,大瓦窑的村民们都拿到了楼房新家的钥匙。

  

  在后来不断的规划建设中,大瓦窑村将原先的工业厂房调控后建成了占地2.43万平方米的瓦窑文化公园,园中划分了儿童活动区、林下健身区等多种功能区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这里郊野休闲。

  现在的大瓦窑村虽然建制还是村级却早已融入了城市,不见了村庄的模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座挂有“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牌匾的党史馆就更显得尤为宝贵。

  

  大瓦窑村党总支书记杜维为参观人员讲解村发展史

  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25日,大瓦窑村党史馆自开馆以来接待来自市属、区属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团体共计213批次,参观人数近万人。

  大瓦窑村曾经的红色历史已经成为了一张红色名片,传播着大瓦窑值得骄傲的红色革命精神。大瓦窑村今后的路还很长,正如大瓦窑村党总支书记杜维所说:“我们村党总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团结带领各支部党员群众干事创业,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开拓未来。”


原文链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zdt/10980335/index.html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