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名村“活起来” 历史文化传下去
发布时间:2020-04-02 18:24:59  消息来源:河北新农村  作者:佚名

  

  前不久,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大名县金滩镇、井陉县南障城镇小梁江村等42个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至此,河北省9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规划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布局、设施、安全、政策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留住乡愁 保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原味

  此次保护规划获批复的4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河北省2017年评选出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一般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保护这些村落的原味尤为重要。”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4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其中,蔚县的12个村均为别样格局的古堡村落。蔚县地貌复杂,关隘险要,古时的金戈铁马、古道沙场造就了众多古村堡,曾有着“八百村庄、八百古堡”的壮观景象。古堡大部分修建于元、明、清时期,千百年来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古堡成为人们寄托乡愁的地方。

  邢台县入列的9个村,均属于太行山区古村落;井陉县南障城镇小梁江村与被称为河北“乔家大院”的大梁江村毗邻;唐县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因古时为历代军事重地,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大名县金滩镇是典型的明清漕运古镇体系范本;定州市明月店镇有上千年的建镇史。

  此次保护规划获批复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接近前三批的总量。

  数量的增加得益于河北省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加大调查力度,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这4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有21个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了解,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燕山山区。大部分的名镇名村历史悠久,破败程度不一,需抓紧抢修,保存完好的古风古貌。

  保护规划的编制,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定了原则,要求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不得擅自拆除和迁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同时划定了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或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在体量、高度、色彩上应与原有历史建筑相协调。

  有了保护规划,财政补助资金也将有的放矢。

  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关规划编制及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补助5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合理开发 科学利用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据介绍,河北省名镇名村保护开发情况各异,有的开发程度比较好,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效益的相统一;有的已开始寻求长效保护机制;而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

  目前,不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存在资金匮乏、规划滞后、积极性不高、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地百姓物质精神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怎样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长效机制?

  游览古朴沧桑的古城堡、古民居,欣赏有5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树花……蔚县暖泉古镇是河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今,这里的古堡不仅得到了原状保护,还成了AAA级旅游景区,旅游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古镇焕发新活力。

  “在留住名镇名村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既能够为长久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百姓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积极性。”蔚县住建局副局长赵雪峰表示。

  各地正在尝试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以科学利用盘活名镇名村的沉睡资源。

  9月,井陉大梁江村、小梁江村、吕家村、于家村、南横口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成为石家庄市第五届旅发大会的核心区域,一条“天路”将大梁江村、于家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连接在一起,这些村落得到了整体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河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一的邢台县英谈村,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这里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寨墙,已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一张名片。

  邢台县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董文涛介绍,为推进全县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该县利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传统建筑风格,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要求在不破坏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发展古村落民俗旅游业,积极推进全县古村落和古民居利用和发展。截至目前,已有鱼林沟、崔路等历史文化名村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利用村内闲置民房改造提升为特色民宿,发展旅游,有效带动全村发展。

  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利用盘活名镇名村,需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让“养在深闺”的名镇名村焕发生机。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