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去年以来,贵州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初显——村容村貌“亮”起来,农民生活方式“绿”起来,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渐次展开。
“垃圾银行”成为村民爱逛的“百货超市”
“大姐,你拿来的废纸共12斤,按1斤为8积分算,可以换得96积分。你看下是拿积分换东西,还是帮您累积?”
一大早,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屋场土村民组的“环保银行”兑换点很是热闹。村主任万加周正忙着给前来拿废品兑换实物的村民们登记、称秤、换购日常用品等。
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卢树英听说村子里有家“垃圾银行”可以兑换日用品,便抱着好奇的心态从自家墙角里拿出一堆废纸来兑换。现场,她共兑换了一包鸡精、两袋食盐,剩余6积分累积到她的名下。
“环保银行”其实叫“绿色公益兑换站”,村民们把这种用垃圾换钱、换积分的地方形象地称为“垃圾银行”。
走进该村屋场土村民组的“垃圾银行”,墙上醒目处,《兑换细则》《可回收物品兑换明细》等一应俱全——
啤酒瓶每个积1分、生铁每斤积7分、包装纸壳每斤积8分、坏电视每台积330分……居民在这里可以存塑料袋、废电池、矿泉水瓶等废旧物品来兑换积分,“垃圾银行”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转换成积分形式后,用一定的积分不仅能兑换到门店里的大米、面粉、洗洁精、牙具等40余种日常生活用品,还能到县城的定点超市兑换物品,兑换价低于市场10%-50%。
存进去的是垃圾,换回来的是日用品,而且垃圾比市场价高、日用品比市场价低。这“一高一低”大大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从“垃圾银行”的台账上,记者看到,板栗园村屋场土村民组3个兑换点运营以来,村民到“垃圾银行”用生活垃圾兑积分换物品共计107人次,兑换空啤酒瓶730个、废铁78.6斤、塑料31.2斤、易拉罐204个……
垃圾分类,让垃圾“放对地方”
走进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看不见散落在地的垃圾和横流的污水,只见道路清清爽爽、农户院子干干净净。一户人家院子角落里摆放的分类垃圾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由村委会给每家发放的干湿分类垃圾桶。”大风洞镇党委书记顾凯林介绍,“我们以都蓬村为试点,逐步探索出一套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适应的处理模式,通过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就地处理,使垃圾转化为‘放对地方’的资源,同时也让农村环境更美更宜居了。”
记者了解到,都蓬村自2018年3月起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项目,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起了贵州第一个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就地化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同年11月15日正式运营。
每天,村里产生的生活垃圾经过农户分类后,由保洁员收集、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再由垃圾分拣员分为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和有毒有害三类。可回收利用的废玻璃、废塑料、废纸等垃圾将会被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餐厨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放,有毒有害的垃圾则由相关部门收集处理。
“卫生评比第一名的居民组奖励一头猪,由村里的腰鼓队敲锣打鼓地送过去。”村干部吴飞说,村里给每家每户都发了可分类的垃圾桶,老百姓扔垃圾时就进行初步分类。每天收垃圾时,保洁员会对村民垃圾分类的好坏进行打分,最好的3分、一般的2分、最差的1分,超过60分就可以到积分兑换超市兑换物品。
观念引导,从垃圾围村到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搞起来容易,难的是环境卫生的保持,难的是形成长效机制。”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让整治成果不变质,让卫生好习惯深入人心。
“村委会首先用宣传、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益处。”顾凯林说,“再给每家每户发放干湿分类垃圾桶和指导手册,让大家看着手册上直观的图片就知道哪类垃圾该放在哪个垃圾桶。”
顾凯林介绍,为了激发村民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村委会还以大组为单位,每年一月、年中及年终将考评一次并兑换相应奖励。通过组与组比、户与户比、大家相互监督,村民基本上都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都蓬村也变成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美丽新农村。
“这不仅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新实践,也是实施乡村善治乡村振兴的新探索。”贵州省副省长吴强说。
接地气、可复制、可持续……基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探索,破解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难题,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