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天平:塑出临夏风物人情(匠心)
发布时间:2020-04-02 18:32:56  消息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常天平进行泥塑创作

  泥塑,俗称“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手工艺形式。泥塑艺术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清道光年间,泥塑进入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是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崛起。而今,泥塑艺术风靡全国,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茶马古市”步行街汇聚了众多民间艺人,50多岁的泥塑艺人常天平是其中的佼佼者。常天平1985年拜师学艺,1998年进城闯天下,后来成为临夏州泥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常天平小时候就喜欢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捏泥巴玩。有捏狗、捏马、捏羊的,也有捏碗、捏缸、捏小轮车的,常天平是其中最投入的一个,捏的泥玩件件都像模像样。常天平的父亲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他走村串户做活时,经常带上头脑活泛、双手灵巧的常天平“搭下手”。父亲希望常天平学会一门手艺,时常念叨“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回忆起当年学艺的艰辛,常天平至今感慨不已。初中毕业后,他背上行囊到邻近的安集乡拜民间艺人戚永武为师。师父一开始没有让他跟着打样学,而是让他去做小工的大活儿——和泥巴。常天平每天要把泥巴从田间挑来,在太阳下暴晒,过滤掉粗石沙泥,留下能用的细泥沙,然后混入棉絮揉捏。每一个步骤都有窍门,都有讲究。冬天寒冷刺骨,常天平跟着师父起早贪黑,两只手几乎天天泡在泥水里,手指红肿,疼痛难忍。整整学了两年和泥,常天平终于通过师父的“初试”,可以独立完成作品。

  经过多年的磨炼,常天平的泥塑手艺越来越精湛,他捏的脊兽、小狮子、盘龙柱等成为建筑市场上的抢手货。外面来的订单不断,常天平成为村里人仰慕的手艺人。但偏远的乡村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发展很受局限,常天平决心走出大山,到城里去创业。

  1998年,常天平借了5万元,在临夏市买了一座小独院,把母亲接来,开启了新的城市生活。这也成为他泥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来到临夏后,感觉自己的眼界宽了。作为传统匠人,要想在城市立足,吃饭的家伙什儿一定要硬铮。”常天平一边揽活儿,一边“充电”。他参加成人考试,在兰州教育学院接受了两年的美术专业学习,多次自费到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临摹泥彩塑,其间还接受过雕塑艺术家何鄂的指点。

  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祖祖辈辈的故事传说,成为常天平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放牛牧羊、割草打场、赶集浪山、庙会听戏、牵着毛驴送公粮、赶着牛车磨面榨油等农村生活场景,在他的脑海里不断还原、放大,被他捏到泥里,成为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作品。常天平自述:“我的1700多尊泥塑作品,都是映射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多棱镜。”

  近年来,常天平辗转于省内外各个名胜古迹,参与修复和制作了近千尊泥彩塑。他认为,人物永远是彩塑艺术的核心。彩塑离不开对人物有着衬托、渲染、强化作用的场景或道具。形似是彩塑的基本功,而神似则是艺术的审美高地。他在表现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时,通过艺术夸张或舒展变形,营造出神采飞扬的气韵。

  常天平新近创作的《河州秧歌》等作品,通过泥塑艺术记录小康社会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展示古河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和农耕文化图景。“将秧歌走会热情欢快的场景及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出民间泥塑艺术质朴而生动的艺术特质”,这组作品得到天津“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雕塑家张锠的赞赏。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