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完成农田建设硬任务,必须调动各方力量的治田积极性。为此,农业农村部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对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四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的省份进行激励,对每个激励省新增12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
安徽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净调出省区之一,农作物种植面积常年超过1.3亿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75%以上。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01.5亿斤,居全国第4位,这离不开对藏粮于地战略的有效落实。
为建好高标准农田,安徽以责任考核增强动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制定出台《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激励实施细则》;以路径创新激发活力,将高标准农田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结合;以工作机制凝聚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各方资源力量。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18万亩,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
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农田建设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历史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的光荣使命。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聚焦粮食安全,勇担历史重任,把握新时代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奋力开创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局面。
主动担当,切实履行农田建设工作职责。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合力。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主动扛起粮食安全重任,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18万亩,2018年粮食产量801.5亿斤。
先后编制印发《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2020年)的意见》,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实化举措。建立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各方资源力量。
特别是去年机构改革以来,省农业农村厅主动会同省发改、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建立会商、调度等机制,督促指导市县加快建设进度、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二是创新建设路径,激发活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建立1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97个);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惠及更多贫困村、贫困户;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2018年全省新型经营主体筹集资金865.23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3个;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有效改善农村人居和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强化责任考核,增强动力。从2017年开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建立考核结果正向激励机制。今年初,省农业农村厅主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对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督查评价,评定3市6县(市、区)为省政府督查激励对象。近期又制定出台《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激励实施细则》,进一步增强各地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
科学研判,精准把握农田建设机遇挑战。
一是农田建设任务重。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每年将增加1000万亩的建设任务。同时,集中连片、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农田都已建成上图入库,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农田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是农田建设要求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投入标准从亩均1000元左右提高到1500元以上,建设内容从基础设施拓宽到田水林路电技综合配套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建设目标从提高生产能力拓展到促进产业振兴、保护农业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等。
三是农田建设机遇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期农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去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分散于多部门的农田建设管理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为做好新时期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机制和财力保障。
提升站位,科学谋划农田建设思路举措。一是树立新理念。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成农民满意的民心工程。贯彻两藏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和科技兴农。
坚持三个优先: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永久农田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
搞好四个结合:主动对标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耕地占补平衡和宅基地复垦有机结合。
实现五个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二是建立新机制。建立规划统领机制。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建设为方向,以水利化、机械化、便民化、产业化、生态化、长效化六化为一体,科学编制好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全面梳理现有政策制度,研究制定新的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考核评价等政策制度。
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权责一致的原则,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强化县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精简统一、分级管理、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建立合力推进机制。积极构建高效有序的厅外沟通会商、厅内协调配合、系统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关切、相关部门支持、农业农村部门进取的良好氛围,着力形成全省农田建设管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整体推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是打造新队伍。抓好机构建设。根据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农田建设任务倍增、工作期待提升的实际,配齐配强干部队伍,为农田建设管理提供人才保障。抓好政治建设。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持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抓好能力建设。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能力水平。抓好作风建设。坚持深入基层,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抓好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农田建设管理内控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
宣州区:高标农田引来返乡雁
《 农民日报 》( 2019年06月04日 06 版)
宣州区宣城市明盛家庭农场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家庭农场,种植经营水稻1130亩。农场主张明胜说:当时选择从浙江回来包地,主要是看中了这里平整的土地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在宣州区,像张明胜这样返乡创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还有很多。正是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增强了他们返乡创业的信心。截至2018年底,宣州区拥有家庭农场828家、农民合作社1656家,其中粮食类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连续两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0%。
宣州区作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始终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产能、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到2018年底,宣州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52.2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走进宣州区洪林镇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随处可见工人起网、捕虾的忙碌身影。我们公司在这一片有8个塘口,每天可起大虾和虾苗6000斤左右,日销售额几万元。安徽棋盘塔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黄朝斌是典型的返乡创业带头人,谈起自己的稻虾产业头头是道。
曾经他经营着一家新三板上市的农资公司,2010年回到洪林镇,流转8000亩土地创办棋盘塔公司,从事稻虾共养、水果种植。正是高标准农田的良好生产条件,吸引我回来投身农业。
宣州区自2009年启动宣州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到2018年底,洪林镇平整土地3.78万亩、开挖(硬化)渠道390公里、修建田间道路344公里,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田,为形成优质粮食基地28000亩、特色蔬果基地25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
稻虾轮作,既稳定了粮食产量,又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农户积极性都很高。宣城市念念龙虾合作社理事长罗念念说。宣州区自2015年开始在洪林镇推广稻虾轮作模式以来,该镇的稻虾轮作已发展到2万多亩,并形成了集种苗、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今年我们将做好融合发展,与上海水产大学研究中心合作,发展小龙虾深加工,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谈起未来,洪林镇镇长申长意信心满满。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先进的农业科技有了用武之地,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春耕时节,在宣州区寒亭镇肖北村,两架无人机低空作业,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地的病虫害防治;6台插秧机并驰田间,半个小时30多亩水田就插满了绿色秧苗。
据了解,到2018年底,宣州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其中机耕和机收比例近100%。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应用,催生并推动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近几年来,宣州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有320家,可为4万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农业生产服务。 宣州区农业农村局
谯城区:种粮大户没了烦心事
《 农民日报 》( 2019年06月04日 06 版)
这几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种粮大户聂红伟没事就会跑到地头,看看刚安装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他在聂桥村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小麦,以前最烦心的是遇到干旱天气只能靠人工浇灌,每亩地至少要多出100元的成本。
如今有了这些先进的灌溉设备,再也不用发愁了。以前半个月浇一千亩地,现在只需要用一个星期。灌溉效率提高了一倍,成本也节省了许多,聂宏伟算了一笔经济账,他承包的1280亩地每年可节水5.76万方,节约用电1.28万度,节约用地12.8亩,可以增加收入约38.4万元。
2018年,谯城区投资5034.31万元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中,对大杨镇9850亩可耕地进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为流转土地大户配套半固定式喷灌,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灌溉和除涝问题。
不仅如此,谯城区还积极整合农发、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2018年总计治理土地7.37万亩,完成总投资12803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1105万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谯城区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落实招投标制度,按照招投标法和区政府招投标采购限额、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合理打捆招标,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选择项目设计和施工单位。
为加强督查制度,谯城区聘请乡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十人为监督员,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各主管单位形成制度性安排,经常派人深入到工地,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还主动引入第三方检测,对工程中的强度、含量等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保障工程质量。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建设单位将直接约谈项目实施单位法人,责令限期整改,压实责任,让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了保障。
为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谯城区利用信息系统动态跟踪项目实时进展,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确保资金及时、安全使用,促进项目尽早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实施单位制定施工序时进度计划,倒排工期,明确月进度、周进度、日进度,并将序时进度表张贴上墙;每星期组织召开一次监理例会,每半月召开一次施工调度会,每月召开一次进度评比会,掌握动态,查摆问题,制定方案,及时整改;建立问题清单制度,对照问题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间,限期完成,对施工缓慢、组织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处罚和通报。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科学安排任务
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安徽省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在十二五期间已完成2700万亩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全省建成46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落实责任主体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项目,定位到地块。2018年全省实际下达项目计划425.31万亩,超过年均建设任务。在现有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分值中调出1分,用于对省辖市和省直管县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省长与各市市长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中,真正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首长负责制。
统筹整合资金
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共投入53.97亿元。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安徽省积极鼓励和支持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安徽省由新型经营主体筹集资金865.225万元,领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3个。
优化项目设计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和生态环境等条件,不断优化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等六大工程。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据测算,经整治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著提高,排涝降渍能力达标,道路通达度达到90%以上,基础设施占地率不超
过8%,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资料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