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活 集体强 村民富
发布时间:2020-05-18 18:25:02  消息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集体股份分红型、盘活集体资产型、利用集体资源型等多种模式,光伏、旅游、购置商铺、出租土地、种养业等项目遍地开花,村集体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市917个村集体全部实现收入“破零”,经济收入1.38亿元。

  初夏五月,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山坡上种花。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告诉记者,原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城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村集体有了收入,老百姓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如今,在西宁市像泥麻隆村一样强起来、富起来的村子越来越多。循着这些变化,记者走进乡村,一探究竟。

  资金输血 政策铺路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实现其“造血”,必须先“输血”。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车向贤告诉记者,从之前排查的结果看,仍有很大比例的村集体属于“一穷二白”,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发展潜力。

  为此,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全市917个村的集体经济运行现状进行排查,梳理出集体股份分红型、推进土地经营型等10种典型模式,并明确了实施光伏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村利用已有商铺或筹购商铺出租、出租村集体土地、发展种养业、入股企业、建库房或建市场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发展有了方向,“输血”才有目标。为此,西宁市统筹中央、省、市、县(区)级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近7.5亿元,集中资金优势推动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快速发展,让“一穷二白”村集体收入实现“破零”,让小有基础的村集体“造血”能力更强。

  两年前,大通县斜沟乡上窑洞村“两委”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和扶贫项目,确定了“自然资源+项目资金+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旅游公司、开办“农家乐”,通过自助旅游、民俗体验等方式,实现旅游消费不断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前些年,我们村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单一,村里除了那点转移支付和工作经费,账面没有一分钱,现在可不一样了。”窑洞村党支部书记肖生玉高兴地说,“2019年底,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9.7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要资金“输血”,也要政策铺路。为了有效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用地、贷款等问题,西宁市坚持用足用活政策,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节余土地指标5323亩;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担保等政策,健全风险防范分担机制。目前,西宁市信保集团累积担保贷款18.65亿元。

  此外,西宁市还落实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不征收契税,对服务于农村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经济组织免征相关税费的政策。 

  配强支部 培养人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几年来,西宁市委组织部坚持开展组织体系三年建设行动,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了集中整顿,通过实施村干部“履职体检”,下大力气调整了一批不胜任的村“两委”负责人,同时吸纳了一批实干能干、村民支持的“能人”担任村“两委”负责人。

  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党支部书记刘荣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能人”之一。前几年,班仲营村里有两处砖瓦厂,承包给私人经营,每年村集体收入还算不错。自从环保整治开始,砖瓦厂停办,村集体经济发展该往哪里走成了刘荣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常讨论的问题。

  直到2018年,刘荣提出了要引进社会资本,与村里合资在其中一处砖瓦厂的地址上建设果蔬保鲜库,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今,投资1400多万元的果蔬保鲜库已经投入使用,班仲营村村集体每年可以收入租金20万元。

  西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启动实施了“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省级党建项目,依托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了“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通过“强化班”和“进修班”,对全市400名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系统培训。

  2019年4月,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林在“西宁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孵化基地”接受完课程培训后,又赴湖南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回村后,郭成林立马投入到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工作中,结合村子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商贸+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一年多来,这条路子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稳。最近,村里建成的商贸中心正在发包,预计年收入租金可达50万元。

  因地制宜 多业开花

  在湟源县池汉宏发家具建材市场,不少商铺已经开业。这个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建材市场,每年可以为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带来4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党总支书记何宗光说:“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靠的就是这块集体建设用地。”

  池汉村距离湟源县城不远,不仅有土地优势,也有着不错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关键是如何让这些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村“两委”对建设家具建材市场早有想法,可建设资金却是天文数字。何宗光向村“两委”提议进行招商引资,村里出地,企业出钱,商铺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经营权归企业,村集体每年收取土地租金。如今,这块土地上还建起了基础扶贫车间。2019年,池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2.5万元。

  与池汉村不同,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只有无法灌溉的耕地和荒山荒坡。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和村“两委”班子决定要把资源劣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经过对村子深入调查研究后,村里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如今泥麻隆村的荒山荒坡变身远近闻名的花海景点。汪治财告诉记者,每到夏天,这里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和2019年两年村里接待的游客超过14万人,带动了村里20多家农户发展农家乐。不仅如此,村里还凭借当地的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当归、黄芪等药材种植,村集体还办起了药材加工厂。

  村集体经济强了,村里人也富了起来。去年,泥麻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据了解,村里今年又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50万元资金,在景区建起了20间商铺,在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的同时,带动村里群众稳定增收。

  细看泥麻隆村,已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