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引入高度匹配产业精准扶贫 村民增收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20-05-11 18:08:46  消息来源:农视网  作者:佚名

  引入中药材金钱草、姜黄、牛大力等种植,发展订单式农业,以产业提升扶贫“造血功能”;利用环境优势,建设光伏发电站,贫困村换来“阳光存折”……农村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农民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惠阳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产业落户村庄,让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谋划好后扶贫时代的产业振兴蓝图。

  平潭镇

  订单式农业引进中草药种植项目

  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惠阳区平潭镇鹊地村生长在地里的金钱草、姜黄幼苗随风摇曳,反射出清绿的色彩。

  一个多月前,鹊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冠把自己承租的13亩土地拿出来,示范种植金钱草、姜黄两种中药材,并邀请了省中药材研究所技术专家到田间,给村民讲解种植金钱草、姜黄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

  这些地原来种植了番薯、叶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待收成的时候,周边的蔬菜收购商会到田间地头议价购买,价钱随行就市,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赔钱,甚至烂在地里,农民收入无保障。

  从种植技术要点和成本上看,金钱草、姜黄等中药材种植与普通蔬果、番薯相差不大,但收成却不一样。同样一亩地,正常年份与市场行情,村民收入6000元左右;而种植金钱草、姜黄,一亩作物的收成可达9000元,且收成有保障。

  种植中药材如何能保障村民的收入?

  原来,平潭镇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以“订单式”农业模式引进中草药种植,以产业推进扶贫,提升村民“造血”功能。在当地党委政府牵线搭桥下,合作社提前与企业签订回购协议,采取“订单式”农业模式,先接订单后生产,农户只要负责种好作物交付,便可安心收款,这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张占冠还有一个身份,是村里大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个合作社社员共有430多亩土地,除了种植蔬果、番薯外,淮山、粉葛特色农产品也是村里的主要种植作物,但多年来连续种植,大量消耗了土壤部分种类元素,导致地力下降、虫害增加,种出来的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均有所下降。

  平潭镇党委副书记李德勉说,引入中药材作为轮植作物,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今年平潭将抓产业扶贫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引进中药材种植是其中措施之一,这种订单式农业将成为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增收的利器,提高了“造血”功能。

  目前,鹊地村正在试种约200亩金钱草、姜黄,待试种成功后,平潭计划明年通过将新圩村、鹊地村、鹤湖村3个村打造连片中药材种植区域,以此为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村民增收脱贫致富。

  良井镇

  盘活农村荒地引入产业助力增收

  无独有偶,与平潭仅一江之隔的良井镇,也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在该镇围龙村一块山坡地上,去年底种下的中药材牛大力,蔓藤茂盛,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长势喜人。惠州市多宝利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这里种植了140亩牛大力,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盘活农村荒废耕地,助力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增收。

  惠州市多宝利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志强说,中药材牛大力生长期较长,一般需要5年,但每年平均每亩收益1万元左右,这是其他经济作物所不能相比的。同时,牛大力对生产环境要求低,不需要肥沃的土壤,普通土壤也能长得很好,且不怕干旱,易存活。

  今年初,楼角村农户陈瑞权到围龙村学习了牛大力种植技术后,将自家4亩多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牛大力。陈瑞权说,种植牛大力不像种植蔬果类作物那样需要大量人工管理,村里大多数人一般外出务工,牛大力很适合在村里种植。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也陆续种植了牛大力。

  为了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种植牛大力,惠州市多宝利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发展订单式农业。公司为农户提供优质牛大力种子,免费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由农户自主发展种植牛大力,保证农户种植的牛大力有市场、有销路。这种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的方式,解决了种植户的产品销路问题,保证了种植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据了解,良井镇作为惠阳的农业大镇,有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34家。种植有贝贝瓜、玫瑰、慈姑等100多种特色农产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引入符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发挥土地最大效益,调动村民积极性是良井镇在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措施。

  永湖镇

  建光伏发电站将资源优势“变现”

  大坑水库在惠阳区永湖镇东北部犹如一面长条形的镜子,大坑村就坐落在“镜子”的“手柄”边上。

  与惠阳大多数村庄相比,大坑村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环绕在水库边上,恍如进入世外桃源。这里生态资源优良,但因靠近饮用水源,各种发展受到了严格限制。没有产业,大坑村一直戴着“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无法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村民依靠原生态的种养模式,难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眼看其他村子逐渐过上好日子,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大坑村村民陆续外迁,搬至永湖镇上居住的人较多,平日外出务工,周末返回村里打理果树。

  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的大坑村,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唯一选择。如何利用好这里的山水资源,成为了大坑村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改变从去年开始,今年初见成效。

  大坑村属于移民村,可享受国家帮扶政策。在惠阳区移民办的帮助下,该村去年投入了近90万元,在水库边建设了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48千瓦时。在大坑村委会大楼和文化广场的长廊上,一块块整齐有序的光伏面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光伏面板下的蓄电池箱里实时记录着光伏电站的发电量。

  “村民很开心,在村里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不占用耕地,也不会带来污染,且能带来稳定的收益。”大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新民看着电表上的发电量一直往上升喜笑颜开。

  今年1月20日,大坑村光伏发电项目并入了南方电网,平均每天发电500多度,截至目前累计发电2.5万多度。按照测算,这700平方米光伏面板一年可为大坑村带来12万元左右的收益,项目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生命周期内可为村里增收300万元。

  光伏发电项目效益不错,大坑村计划在今年底前,在村里文化广场周边增建装机容量为6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设备。邱新民说,村里计划利用好光伏面板支架走廊,打造一条别具特色的廉政文化长廊,喜提“阳光存折”后再享文化大餐。

  (作者:黄尉宏)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