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种业创新 做强农业“芯片”
发布时间:2021-03-08 10:06:50  消息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种源安全。全国两会上,我省代表委员们把关注点聚焦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问题上,并纷纷提出建议,以期加速种业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场热议

  强优势建好种质资源库

  我省常规粳稻、大豆、马铃薯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豆、水稻、小麦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自育品种种植占比87%。代表委员们都认为,我省应乘势而上做强种业,保护好独特的寒温带基因。

  “目前,黑龙江省只有省农科院建设1个寒地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库存容量不足,农业微生物、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等特殊种质还没有得到有效保存。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优异基因挖掘还没有有效开展,种质资源信息化有待加强。现有种质资源整体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为此,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建议,支持扩大黑龙江省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规模,加强蔬菜、中药材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设微生物、蚕桑、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寒地果树种质资源圃,建设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信息化平台,完善东北民猪、林甸鸡、东北黑蜂、鄂伦春马等4个国家级保种场及其后备场建设,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建议,推进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工作,畅通种企品种审定的通道,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她还建议,支持高标准育种田建设,对品种育繁推用地给予优先支持,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到种企就业创业研发。

  补短板加快自主创新

  “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我省种业大而不强,缺乏多样性、育种创新能力不强、畜禽种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等短板问题还很多。”赵雨森委员提出,目前跨国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但我省仍处在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基因编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还没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他建议支持生物育种平台、品种综合试验站和“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建立规模化、智能化品种测试体系,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庞达建议,树立“一盘棋”思维,从总体上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和主导,多部门联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动依法制种,多方面确保种子安全。集中扶持大中型种企,推动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植能与跨国种企抗衡的龙头企业,鼓励大中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对微小企业进行专项性监管及指导。加强作物分子育种专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破卡点 确保种业安全

  为防止种源被“卡脖子”,庞达委员建议,尽早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确保种业安全。首先,应继续对育种科研加大投入。其次,对严重依赖进口的品种设立研发专项,进行重点攻关,加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加大力度保护已育成的新品种。

  针对原创性种质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庞达委员建议,加强科研与市场相结合,加大种质创新与应用。要打通科研评价链,打破“五唯”评价标准,实现种业科研以生产应用为目标。要打通保护链,注重源头打假,提高违法成本,降低维权成本,探索建立一套多部门参与的长效维权打假机制。打通攻关链,深入实施良种联合攻关,建设育种人才梯队。加大财政投入,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开发突破性品种,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体系,理顺科企协作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王守聪建议,加快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种子企业,提高各主粮品种种子行业集中度;改进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以种业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记者 周静 彭溢 郭铭华 李涛 刘晓云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nykj/kjdt/202103/t20210308_814144.htm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