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群
科技兴农,贵在良种。良种不仅要具有优良的生物学品质,还要具有优良的播种品质。前者需要育种学家的创造,后者则需要通过工程科技来实现。
数十年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工程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朱明研究员的带领下,从无到有,全面攻克棉花、玉米种子规模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出充分适合国情的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构建起我国种子加工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种子加工产业由空白直接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棉花种子加工领域,朱明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多年艰辛攻关,成功解决了棉种泡沫酸脱绒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将棉籽泡沫酸脱绒这一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应用。经过成套设备加工精选后的棉种饱满健壮、均匀一致、无菌防病,比传统播毛棉籽方式可节省种子50%以上,满足了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后,团队成员的足迹走遍了全国200多个产棉大县和农场,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所有棉区,使广大棉农直接享受到了高品质棉种为他们带来的省种省工、增产增收的科技福利,仅节省种子一项就产生了3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成套设备还出口到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
在攻克棉种加工技术后,团队又将目光瞄准了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种子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加工的技术难题。团队联合种子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开展玉米果穗干燥、果穗低损脱粒、精选加工、信息化管理等全过程关键技术创新和成套设备研制,形成了先进完善的玉米种子加工技术装备体系。“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成的大型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厂和大型种子加工设备可以满足全国2/3玉米用种需要,设备还出口到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玉米种子经过规模化和精细化加工,发芽率可以达到95%以上,满足了玉米种子实现单粒精播的新要求,播种量由原来的2.5公斤/亩以上减少到1.5公斤/亩左右。2015年玉米单粒精播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60%左右,每年仅为农民节省种子成本一项就达到80多亿元。
产后损失是农民的无奈和痛处,果蔬采后损失甚至高达25%以上,由于缺乏产后加工贮藏技术和设施装备,农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到手的丰收果实化为泡影。团队创制出新型涡旋式果蔬干燥装备和太阳能果蔬干燥设备,实现了果蔬干燥的规模化生产、节能降耗和品质提升三大目标。研发了保温通风条件好的新型马铃薯贮藏设施和玉米就地仓储设施装备,已在全国建设6.5万座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低至6%以下,被一致称赞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