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让老农场旧貌换新颜——白城市洮北区保民农场脱贫攻坚工作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0-09-25 09:14:35  消息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保民农场是吉林垦区“十三五”重点扶持国有贫困农场,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和吉林省农垦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白城市洮北区扶贫办和农业农村局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全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2020年6月成功地摘下了贫困帽子。

  一、明确脱贫攻坚目标

  保民农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有农垦企业。场域总人口3950人,其中,农场职工1597人(在职职工980人,退休职工617人)。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60公顷。土壤为盐碱化黑钙土和沙壤土,pH值7.6—8.6之间,呈中碱性。春季多风少雨,年平均气温4.4℃,年平均降雨量400㎜。实施脱贫攻坚之初,农场贫困落后,企业发展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农业发展滞后,职工承包地零星分散,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场内硬化道路不足,村屯内卫生环境差,给职工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职工群众仍然食用浅层井水,饮水安全无保障。2015年,农场生产总值仅为4379万元,职工收入不足万元。

  几年来,农场领导班子统筹兼顾企业和职工群众两个层面的脱贫工作,着力围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脱贫攻坚任务,紧密联系农场实际,把推进产业发展,有效提高农场经济实力确定为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通过推进农场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的目标。

  二、聚焦目标任务发力

  2017年至2019年,投入扶贫资金1072.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70万元,企业自筹102.36万元。重点建设了3个项目:一是粮食储存建设项目。建设粮食储存库房3500平方米,年储存粮食9846吨,有效解决了职工群众卖粮难、质优价低等问题,带动农场职工群众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户均增收2000元,全场可增加280万元。为实现订单农业和发展第二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高效棚膜经济项目。建设温室大棚14栋,面积11200平方米,春季育水稻秧苗,夏、秋、冬季种植水果和蔬菜,企业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92万元。三是节水灌溉项目。水田区整治引水渠500延长米、田间渠道5260米、配套农渠分水口232座、旱田区高效节水灌溉495亩,每年节水增效21.45万元。

  2019年,全场农业总产值达9615万元,比2015年增加523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665万元,比2015年增加4353万元。经营利润220.8万元,比2015年增加219.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5万元,比2015年增加0.5万元。

  三、抢抓机遇谋发展

  2016年,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开启了新一轮农垦改革,农场领导班子抓住农场被确定为贫困农场和新一轮农垦改革的良好契机,面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艰巨任务,多次召开班子会研究农场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事项。经多次调研和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凝聚了力量,全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农场改革发展确定了职工群众脱贫致富总体思路,切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推进农场实现跨越性发展。

  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

  2017年初,农场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积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首先把土地集中流转纳入当年最重要工作日程。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农垦系统又没有先例,面临实际问题复杂。场领导知难而进,倾听群众呼声,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承担风险。一面组织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排出消极因素,一面通过各种方式向职工做宣传,并解答群众关心的疑点难点问题。全场上下思想基本统一后,制定实施方案,严格规定土地流转的原则及相关事项,得到了职工代表大会的一致通过。在土地集中流转过程中,始终坚持在依法、规范、有序的原则下开展工作。一是对前来投标的单位进行摸底、审核,整个过程全部公开、阳光、透明。二是严格标准,要求承包方必须有资质有能力,承包土地须达到三百公顷以上,防止土地碎片化。三是降低职工风险,先由场方与职工签订流转协议,之后再由场方与承包方签订土地规模经营承包合同,农场集中流转统一管理,职工个人利益受到保护。土地流转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强,措施得当,得到了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2017年3月末,农场通过招投标方式与四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土地规模经营合同书,共流转旱田1500公顷,占旱田总面积的90%。这次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场现代农业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走在全省农垦系统的改革前列,得到了国家农村农业部和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表扬推广,为全省兄弟垦区树立了榜样。

  五、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土地流转后,农场注重加大对承包大户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了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2017年至2018年初,承包经营大户将旱田全部改为水田。面对承包经营商需要柴改电的迫切心情,场领导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得到了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进行旱田改水田的施工中,同步进行农田电网改造工程,水田架设高压线路3.18万延长米,铺设低压线路12.1万延长米,安装变压器94台,满足了水田的用电需求。近几年,农场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水田区打深水井13眼,建设完成农田砂石路15000米,铺设完成U型渠23000延长米,目前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高产稳产农田已经成型。2020年,农场又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20万元,建设节水灌溉项目,铺设水田渠道U型槽6007.5延长米,配套分水口220座,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广使用玉米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区内采取保护性耕作和高效节水滴灌叠加的方式,促进了作物生长,节省了水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宝贵的实践经验,示范带动农场职工及周边群众,有效推动了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扩展。以牧业小区建设带动全场养殖业发展,积极推进农场肉羊、肉牛养殖实现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

  六、切实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

  农场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改善垦区民生。一是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打深水井8眼,铺设管道5.3万延长米,完成了全场8个分场的自来水建设工程,职工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二是实施住房安全提升工程,完成了86户危房改造任务,全场职工群众的危房达到了应改尽改;三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场新修水泥路5300延长米,现以达到了屯屯通、户户通。新建排水沟4600延长米,新铺彩砖13000平方米,街道两侧修砖墙、建艺术护栏、植树绿化,美化了场区环境,改善了交通状况,场容场貌显著提升;四是实施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工程,改扩建文化广场6处,活动场地达到4540平方米,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实施医疗养老福利工程,投资1400万元,新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一处,建筑面积266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新建卫生院1座,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场,在方便职工群众就医的同时,又能以医养结合的模式运行,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让年青人安心地在外地务工,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农场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加快农场跨越式发展

  为进一步破除制约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激发全场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加快绿色优质农业的发展进程,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经济效益和生活福祉,农场将向绿色、可视农业和清洁能源方向发展,以新姿态踏上新征程。

  (一)绿色优质农业发展规划。利用农场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适应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新要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农场绿色农业发展。实施绿色优质水稻的种植,良种覆盖率达100%,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植保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二)可视农业发展规划。利用农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实施绿色优质水稻种植优势,与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销售合作地块的农产品,实施可视农业建设项目。

  (三)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一是鉴于农场在春耕大忙季节电力呈现不足的状态,农场引进北京东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项目完成后,场内职工可享受现电价的80%价格,场内职工群众受益。二是投资建设场部办公楼太阳能中央空调,办公、取暖用电不用花钱。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保民农场领导班子切实为农场办了实事,为职工群众做了好事,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受到属地政府和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为全省农垦系统树立了榜样。一个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领导集体,让老农场迸发了新能量,使农垦企业旧貌换新颜。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nk/202009/t20200914_7480721.html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