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已对东盟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游客人数下降,航空旅行中断;此外,若干国家实施封城、社区隔离、居家隔离令、临时停业以及旅行限制或禁令等防疫措施,导致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削弱。
湖北是主要的工业中心,尤其在机械和电子领域。湖北的生产活动骤然停滞会导致零部件供应短缺,从而导致包括境外在内的供应链上下游运作活动减少,将会影响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供应链各相关方。随着新冠病毒在中国境内传播,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都限制了涉华旅行,后来又针对日本、韩国等受疫情影响国家实施了同样的旅行限制,措施包括取消航班和加强入境检查、甚至关闭入境点。因此,旅行和旅游首当其冲。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是东盟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之一,旅行限制范围的扩大导致旅游业发生大规模预约取消,业内企业和员工均深受影响。同时,东盟成员国境内也开始出现新冠病例,对病毒传染的恐惧让游客退避三舍,旅游业进一步遭受重创。为此,东盟成员国推行了针对旅游业及有关行业的初步刺激措施,包括给予受疫情影响的酒店、餐厅、航空公司和小企业等税收减免和(或)紧急贷款;向员工提供补贴或现金救济。
另外,各成员国还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其他缓解疫情措施——比如社交隔离、暂时停学、停工和非必要行业企业停业、封城以及隔离等。而停产、业务经营中断和普遍的人员流动限制措施等导致企业亏损,员工收入缩水,生计面临困难,疫情的经济影响不断加剧。
一、经济增长展望修正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许多国家对其影响始料未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初声明表示疫情产生的影响有限,只将其原先预期的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3.3%下调了0.1个百分点。一个月之后,IMF宣布大幅下调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最新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公布了本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新数据与去年疫情未爆发时发布的预测数据相去甚远,其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3.0个百分点至2.2%,对东盟的预期下调3.7个百分点至1.0%。从中不难看出疫情的影响程度。
东盟各成员国也纷纷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比如,疫情爆发前,印度尼西亚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3%。而到4月1日,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将预期下调至-0.4%至2.3%。同样,菲律宾之前的2020年官方增长目标为6.5%至7.5%,最初疫情影响有限,菲律宾保持该目标不变,不过,在考虑到疫情对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出口、汇款、消费等的影响以及封城的广泛连带后果之后,菲律宾于3月19日将增长预期下调至-0.6%至4.3%。2月初,鉴于游客数量骤减,泰国和新加坡已经下调各自的预期——泰国从2.7%-3.7%下调至1.5%-2.5%,新加坡则从0.5%-2.5%下调至-0.5%-1.5%。3月26日,新加坡再次宣布,最糟糕的情形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会缩减4.0%。
二、金融市场波动巨大
供应链中断、旅行限制和封锁措施等具有广泛影响。许多企业减少了业务活动甚至暂时停业,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违约不确定性增加,忧虑重重。此外,由于投资者担心疫情正在造成上次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美国、亚洲和欧洲各地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疫情会在全球扩散至何种程度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二是各国政府面对疫情冲击做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响应,三是避免银行系统潜在崩溃危险的监管措施。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受贸易冲突风险上升的影响,东盟区域外商投资已有所减少。2018年,由于美国和欧盟这两个重要投资者中有部分投资者退出,东盟的外商股权资产存量减少了25.1%。美国在东盟的股权资产持有量最大(在总量中占比38.4%),其次是欧盟(27.1%),第三是东盟成员国(11.4%)。这些投资者在东盟区域债务投资存量中占比之和也达到了65.2%,其中欧盟占30.6%,美国占22.2%,东盟占12.3%。2018年,债务资产存量陷入停滞,增长率仅为0.3%。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存量仅增长4.9%(2017年增长15.2%),主要的FDI投资者同样也是欧盟(在东盟FDI存量总额中占18.7%)、美国(14.1%)和东盟(12.2%)。
随着全球感染病例数持续上升,全球融资环境骤然趋紧的风险也随之上升。1月初全球股市曾呈现短暂的上行趋势,然后迅速反转骤跌,3月底才趋于稳定。
3月1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999点,跌幅达12.9%,报收20188.52点,创下史上第二大单日跌幅,仅次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灾。欧洲、亚洲和拉美的股市也同样经历大跌。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还触发资本的迅速外流,导致整个东盟区域内市场下挫和汇率大跌。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市值蒸发掉大约四分之一。其中,越南股市跌幅最大,股指从1月末的936.6点跌至3月末的662.5点,跌幅达29.3%。相比之下,马来西亚股市跌幅相对较小,仅下跌11.8%(从1月末的1513.1点跌至3月末的1350.9点)。另外,东盟境内主要货币也经历相当大的贬值,特别是泰铢、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其中,印尼盾(IDR)的贬值幅度最大,从1月末的13662印尼盾兑1美元跌至3月末的16367印尼盾兑1美元,贬值幅度达19.8%。
2018年东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显示,许多成员国的债务在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超过30%),外汇储备则各不相同。若汇率持续贬值,则有可能导致债务偿付量增大,有损债务可持续性。除此之外,由于境外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愈发重视,去杠杆化风险也随之增加,而信用评级下调风险也会提高借款成本。尽管如此,缓和的通胀、充足的流动性和基本健康的经常账户余额会支撑宏观经济的运行。
由于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面临财政赤字,因此通过刺激措施来应对危机难免捉襟见肘。一些成员国已经放弃财政赤字目标,增加贷款量,以便为抗疫支出筹措经费、为医疗卫生部门分配预算以及缓冲疫情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而贷款又会导致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和汇率风险,特别是在政府利用外国信用额度或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此外,抗疫引发的经济封锁导致油价下跌,这可能进一步加重东盟成员国中石油出口型国家的财政负担。
在金融方面,东盟成员国已经采取若干措施,通过常规政策工具缓解市场信用状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融通、再融资以及再贴现政策等。东盟成员国金融机构也纷纷降低贷款利率,向抗疫相关制造商和关键行业以及重要医疗产品生产商提供额外信贷。针对中小企业,各国要求商业性银行延展债务应急期限、调整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信用卡贷款的还款安排以及延迟还款期限。
三、供应链与市场扰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依赖性,也因此潜藏了不少风险与缺陷,本次疫情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越发受人关注。全球供应链上一个领域的扰动会影响诸多其他领域,甚至导致贸易和投资分流到其他地区,以减轻供应链中断导致的停产风险。此次疫情中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盟受到的供需冲击最大,这些经济体也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东盟货物贸易额总中所占比重达到一半(50.3%);而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东盟的其他重要贸易伙伴也受到了影响。
除了由于旅行和出行限制、正常业务运营中断和需求萎缩等直接导致的混乱,供应链条的中断还可能源于政府旨在缓解疫情蔓延或者出于担心供应短缺(比如国内市场医疗物资和食品供应短缺等)而推行的措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是保持医疗物资、食品和农产品等关键物资的继续流通,而且在此过程中既要满足公民生活需要,又要保护供应链上的员工。此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可保障受影响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计。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即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封锁措施的情况下,保持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转和可用性,包括口岸设施、货物搬运设施和物流畅通所需的其他必要设施。而在基层,应该扩大对居家隔离民众的食品救济和社会保护计划,尤其应关注那些失去收入后无法保证生计的群体。而向电子商务部门提供代收中心、仓储服务或联动等便利可为小农户提供支持。重点在于谨记危机并不在于食品短缺,而在于物流中断。
虽然这些贸易扰动的整体影响会伤及区域经济,但具体的不利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国内市场结构。东盟成员国的贸易结构多元化,即贸易具有广泛的产品分散度,而非集中在少数几类产品,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整体贸易的影响,增加经济弹性。
总体来看,东盟成员国进口比出口更为多元化,即进口产品种类多于出口产品种类。在东盟成员国之间,经济体量更大者,进出口结构也更加多元化。
四、深入审视最脆弱的群体和行业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实行社区隔离措施遏制疫情,应特别关注受“封城”或其他流动限制措施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比如非正式员工或领日薪的员工、受影响行业员工、城镇贫困人口、老年人等。对于这些群体,通过数字技术在家工作要么完全不现实,要么超出能力范围。中小微企业也可能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源支撑到疫情结束而面临风险。除了确保防疫政策响应的有效性,各国政府还应履行公共责任,帮助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特别是缺乏社会保障的群体。政府保持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让公众知情和安心,维护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需要让公众相信政府的抗疫能力,维持商业和公众信心、遏制恐慌性抢购,避免发生其他可能增加不必要通胀压力与食品安全担忧的情况。
虽然医疗卫生部门的态势有时显得压倒一切,其实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加广泛,比如小企业无法支付工资留住员工而导致的普遍失业,或者临时员工、打零工者和服务业部门员工的失业,其中旅游、零售和其他服务业尤甚。除去公共服务人员(公务员),东盟有43.8%的劳动力(1.269亿人)从事服务业。新加坡的服务业员工比例最高(65.7%),其次是马来西亚(56.6%)和文莱(56.5%)。就绝对数量而言,印尼的服务业劳动力人数最多,达5750万人,其次是越南(1940万人)和菲律宾(1630万人)。
除了贸易,东盟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旅游业。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纷纷出台旅行限制措施,旅游业因此暂时搁浅。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旅游业对东盟经济的贡献率为12.6%。在东盟成员国之中,柬埔寨、菲律宾和泰国最为脆弱——旅游业在GDP、就业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
注:本政策简报是东盟秘书处东盟一体化监测指导委员会金融及社会经济事务分析监测处(the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n Finance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Division of the ASEAN Integration Monitoring Directorate at the ASEAN Secretariat)的工作成果。
区域合作处张利利编译
资料来源:东盟秘书处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