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的“口味”问题
发布时间:2020-04-13 18:18:56  消息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近日,与几位农村的朋友微信闲聊,当谈及农家书屋话题时,老陈感叹:农家书屋里的书,很多中看不中用;老林坦言:不合胃口的书,再多也是浪费……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建制村设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等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迄今为止,大多数村都已因地制宜设立了文化书屋,且多数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共性问题。有鉴于此,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个部门,去年2月在联合印发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中强调,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做强做优一批示范书屋,规范提升一批标准书屋,整改完善一批问题书屋,使农家书屋资源闲置、机制不活、内容不合口味、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让农家书屋有书读、有人管、有活动吸引,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

  文化是动力源,书屋是储备库。农家书屋对可供借阅的纸质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等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据我所知,一些农家书屋,读物数量,不成问题;读物内容,不尽如人意。如,在配备的图书中,因不合农民胃口,不少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菜如此,书亦然。不同地方人们的口味与爱好,大不相同。煎煮炖炸,酸甜咸辣,各有所爱,各有所怕。这是因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读书如同饮食,也有一个“口味”问题。人们常常夸赞某厨师做的菜特好吃。除了食材质量好、烹饪技法好,很重要的一点是——合口味。不对口味、不合口味的菜肴,再丰盛、再精美,也没有人爱动筷子。读书也一样。不合农民“口味”的书,即便是名家巨著,抑或是世界名著,也未必受欢迎。农民最讲实用、最重管用。较之阳春白雪,科学种养、卫生保健,通俗类、科普类等下里巴人的书籍,无疑更受农民欢迎。

  曲高则和寡。只有适合农民的胃口,才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一方面,文化站、行政村等有关单位,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农民购书;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适当扩大农民自主选书购书比例。常言道,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最清楚。同样,图书对不对“味”,读者最有发言权。只有解决好“口味”问题,才能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功能。

收藏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