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厅: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辽宁省在全国最先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生产各项指标最先开始下降,但降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近期在全国生猪各项指标平均降幅逐步增大的情况下,全省出现降幅收窄的可喜形势,这是辽宁省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最早研究并开展复养工作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来,为有效恢复全省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稳定生猪生产工作。认真落实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明年扶持政策。安排贷款贴息资金4133万元,组织各市对去年8月1日至今年7月31日期间有流动资金贷款的种猪场和规模猪场开展贷款贴息工作。强化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复养。积极引导新建生猪大项目尽早开工,指导在建生猪养殖大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推动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养猪企业建设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毫不松懈地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确保疫情稳定。
大连田权农场: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
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马圈子村田权家庭农场,在各级党组织、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以培育高素质农民、适度经营规模和绿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着力打造集循环农业、经济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通过禽肉类养殖、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农场建设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田权家庭农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改造荒山着手,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带动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开荒、垒田、整地、改良土壤、选择树苗,荒山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累计种植优质品种的大枣100亩、樱桃50亩,都陆续进入了盛果期。2016年以来,采摘水果、捡跑山鸡蛋、吃农家菜、买绿色农产品等一条龙农业生态游模式,已经在田权家庭农场逐步启动。目前整个农场禽肉蛋和水果等各类产品年销售额已达500万元。
大石桥市:推进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石桥市西部灌区位于大辽河最下游左岸,主要利用太子河、浑河下游水库下泄到大辽河的水量进行灌溉。2011年以来,大石桥市围绕灌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实现了节约用水,又提高了水稻产量,创出了一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路。截止到2018年末,灌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是对项目区的支渠、斗渠进行衬砌,结构的断面型式为梯形断面,衬砌的坡面、渠底钢筋混凝土板厚度均为0.1米,下设600克每平方米土工膜,可满足冬季渠系的冻胀要求,减小输水糙率,也减少了渠系渗漏损失,提高输、配水渠系水流流速,提高水的利用率。
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也节约了大量的项目区耕地,同时为水稻的适时灌溉、提高灌区水稻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灌区水稻的高产、稳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大石桥市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连续三年邀请辽宁省农科院对项目区水稻进行测产,项目区水稻单产都在810千克左右,而灌区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域亩产只能达到730千克左右。通过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实施,使水稻亩增产80千克左右,所以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
建平县:创新杂粮高质高效创建模式
建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大县,素有“杂粮之乡”的美誉。2019年通过实施杂粮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全县建立攻关试验区1个、核心示范区24个、辐射带动区24个,“三区”即创建区总面积16.17万亩,实现项目区谷子平均亩产411.8公斤,高粱平均亩产774.5公斤,亩均节本增效189.8元,全县总节本增效1.6亿元。该项目作为加快杂粮产业发展的“助推剂”,使“建平小米”成功跻身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列。
建平县在创建工作中注重营造农、科、教、产、学、研全员参与、多元推广的科技氛围。与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签订技术合同,成立专家队伍,共同制定技术方案,设置各类试验示范19项,引进杂粮优新品种102个。
在创建区大力推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模式和“防倒伏、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的四防标准,全面降低水肥药亩均使用量,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9套,首次引进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天粟一号”“天粟七号”,在创建区内示范推广面积1400余亩,填补了全县化控间苗技术空白。
沈阳沈北新区:城乡融合促振兴
沈北新区是沈阳北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重点建设区域,属东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近郊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沈北新区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助推经济发展,从城市维度向城乡维度转变,将乡村放在与城市等同的战略高度,重视涉农地区的发展,发挥乡村主动性,实现城乡资源对流。着力打造以设施完善实现城乡服务对等、以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经济对接、以特色引领实现城乡发展对应的发展模式,进而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沈北新区乡村振兴、城乡共融的发展格局。
顺应区域自然局,突出“山水林田湖”等自然地貌与人文要素的景观价值,注重北国大地景观季相变化。全面推进村庄净化、美化、绿化工程建设。构建和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四个体系,即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即投入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长效治理机制。2019年9月底前,87个行政村基本达到“六有六无”工作标准,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11月底前,全区16个美丽示范村完成创建任务,87个行政村整洁村创建达标率实现100%,确保通过省市验收,到2020年底,全部31个美丽示范村和6个精品示范村达到创建标准并通过验收。
盘锦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盘锦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倾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升级版。建成了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农村垃圾得到根本性治理。118个村建设小型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难题。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发展观光农业、民宿产业、乡村旅游,推进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强。
盘锦实施了以下重点工程:农村厕所改造工程,统筹考虑盘锦气候、地下水位、地质条件、群众意愿等因素,选择通过质量检测并经过实践实验群众认可满意、性价比高的改厕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提高农户垃圾分类和参与自觉性,加强对保洁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监管力度,防止“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等问题出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按照项目建设标准,推进管网入户等工程,全面完成118个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项目验收,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农村饮水保障工程,统筹全市城乡供水主管线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24小时供水机制,实现全市农村24小时供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完善117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实施好国家畜牧大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东港市:特色产业富农家
党的十九大以来,东港市以国家现代产业园为依托,突出发展草莓产业,积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趟出一条促进东港草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探索出一个“立品牌、育市场、强产业”发展新模式。东港市是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草莓第一县”,现品牌价值达77.5亿元。近几年,东港草莓产业稳步高效发展,已经形成一县一业特色经济产业,打造出“一业兴、百业旺”的“中国草莓第一县”局面。全市草莓种植面积14.8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46亿元。
依托种植结构调整补贴,东港市大力发展规模化设施小区。2016-2018三年间,新增规模化设施小区367个,新增设施内面积5073亩。连续三年实施的结构调整补贴及电商品牌宣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草莓的积极性,仅2019年一年新增规模化设施小区设施内面积达到7000多亩。